中国的修养2:企业的修为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中国的修养2:企业的修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0068792
  • 丛书名:中国的修养
作者:曹胜高 著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编辑推荐

更多精品图书请点击进入>>>

编辑推荐1:百家讲坛名师、国学院院长倾心孕育。

《企业的修为》这本书作者曹胜高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具有丰富的国学研究和讲学经历,是当今人气爆棚的MBA班核心课程《国学与商道》主讲人,也是畅销书《古时兵法今时用》作者,其大智慧和独特的授课方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欲求改变的人。


编辑推荐2:参悟国学中蕴含的商道,做有格局的企业家。

*讲话中曾提到“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企业的修为》这本书博古通今,是一本帮助企业家提高自身修养、修炼心性、树立大格局意识的国学管理书。

编辑推荐3:商道至简,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不行,不是命运不行,而是人不行。人*重要的是心灵的“风水”,我们有时候调自然的风水没有用,重要的是人心。修养是卓越的前提,是你能否成为一个卓越员工或卓越职业经理人或卓越老板的必备条件。商人理想的境界是法商,第二个层面是儒商,高级的层面是佛商。

 
内容简介
  企业不仅是利润实体,它首先是一个精神载体。身为企业的名片,你的品位决定了企业的品质,你的修为决定了企业的寿命。
  人能够组成群体,成为一个组织,靠的是义。仁是感情体验,义是外在约束。正己而后正人。搞管理,先管理自己,再管理别人,再做大事业。与其权威服人,不如品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人。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品质;一个卓越的企业,需要品位。从品质走向品位,正像一个人从土豪走向贵族,需要脱胎换骨地成长,才能赢得业界的尊重。《企业的修为》这本书讲述的,便是一个企业家如何通过内在修为,洞察商业的本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人做事并重,内外兼修,用修养涵育品格,用文化滋养品牌,率领企业在更新中成长,在发展中涅槃。


作者简介
曹胜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百家讲坛》主讲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在罗格斯大学、马来亚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或合作研究。2008年起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1年起任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乐府学会常务理事,赋学会理事。著有《中国的修养》《古时兵法今时用》等优质书籍。
目  录
第一章 商亦有道




第五章
用文化去经营
1. 何为“文”
2. 何为“化”
3. 何谓“人文”
4. 文化决定管理理念
5. 人文化成
6. 企业文化的结构
7. 企业文化的要素
前  言
一个企业受到尊重,不是依靠打折与促销来赚取眼球,而是靠给社会提供必需产品、优质服务和消费理念;一个企业家受到尊重,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拥有的财富能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和人类造福。做一个有担当的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品位;做为一个有格局的企业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
中国文化中,人的礼节次序是按照三个方面来排列的,第一是爵位,就是官位的高低;第二是序齿,指的是年龄的大小;第三是德行,基本上等同于社会道德地位。这三方面中,爵位为下,序齿为上,这就是说很多时候即使你的职位再高,比你年长的下属也是要尊重的。而德行更在这两方面之上,我们看孔子,他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得到推崇,根源就在于他的气度、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不仅超越了同时代的人,甚至为后世几千年指明了道德修养的方向。反观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遇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显得趾高气扬;遇上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就显谄媚之态。这说明我们的修养还不到家。当一个人遇到乞丐,也不趾高气扬;遇到一个亿万富翁,也不露出阿谀奉承,这才是真正守得正心。
人成千万,性格不同,而人的发展如何,就取决于我们处在哪个境界:
一是知识,包括我们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研究生阶段,所学的各级学科、专业技能,如果可以熟练掌握这些,那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作者或者管理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我们集中讨论的“商”,正有商量的意思,何谓商量?就是要协商到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都能认同的、理解的、支持的、中间的状态,用最大公约数来维系一个团队的运转。
  2010年我去台湾,到过很多当年迁台学者的故居,听了不少让人唏嘘的往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阎锡山。
  阎锡山当年在山西割据千里,叱咤风云,统治山西长达三十余年。在此间,他耳濡目染了山西晋商的习惯,有了钱财便置备不动产,买房子、买地、建院子。当然,阎锡山的产业财富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比拟的,山西的好多山林、煤矿,包括铁路都属于他的个人资产。却不料在1949年迁台的时候,这些东西一时间无法迅速出手,也没办法随身带走。结果阎锡山辛辛苦苦置下的产业,大部分都留在了大陆。
  到了台湾之后,阎锡山最初上任为行政院院长,后来又当了总统府顾问。尽管这听起来名头很响亮,其实不过是个虚衔空职罢了。蒋介石又颇为忌惮阎锡山之前的兵权和实力,更是不敢把重要的政务给他,只是象征性地咨询些不痛不痒的意见。一时间,阎锡山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不仅清闲起来,而且生活水平也跟着降了下来。他在台北的零星收入,怎比得上在山西时的割据一方?
  聪明者如阎锡山,他透彻地看清了局势,在台湾这弹丸之地,自己已经很难东山再起。与其招来蒋介石的猜忌,莫不如过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平平淡淡才是最大的幸福。于是,他在阳明山上盖了个小院子,几间草房,几亩耕地,平日里读读书,写写字,消遣悠长的时光。后来,宋美龄实在看不过去,给阎锡山捐了点钱,让他把草房修缮成了瓦房。这几间房子现在还在阳明山上,但早已人去屋空。
  故事就是从盖草房开始的。
  阎锡山当年去台湾,颇有避难的性质,不可能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的大军都留在了大陆,随身只有7名侍卫,这些侍卫多从小就跟着阎锡山,算得上半个家里人,他们的衣食用度都需要阎锡山来支付。所以说,到了台湾阳明山之后,他们8个人亲如一家,同甘苦、共患难了。
  阎锡山到阳明山后,是真心地把这几个侍卫当家里人,这几个人也未曾弃他而去,一直在山上陪伴着他,直到阎锡山1959年过世,前后足足十年。日子穷苦,他们就在山上开荒种地,种白菜、种土豆、种稻米、养猪、养鸡,来养活阎锡山;阎锡山的妻儿并不在山上,他们甚至还要接济他的妻儿。阎家的这十年,大都是由这些侍卫卖力养活的。

 中国的修养2:企业的修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