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2002年合订本(精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咬文嚼字2002年合订本(精装)

  • 版 次:1
  • 页 数:574
  • 字 数:525000
  • 印刷时间:2003年03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6464830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 编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时间:2003年02月 
编辑推荐
“咬文嚼字”是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人人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咬文嚼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更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咬文嚼字》能够从众多杂志中探出头来,是因为它是一本好的杂志,好的杂志的尺度是:“有新意,有难度,有立场,而且首先能够吸引人”。

 
内容简介
《咬文嚼字》涉及的实际上是反映作者文化素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不限于文字本身规范和不规范。这样广义地来看待语言文字问题是符合多数人的看法的。如果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家的公鸡下了蛋,老师不能因为这涉及知识问题,不是错别字而放过去不改。改革开放初期,胡乔木同志看了红学家吴世昌给《人民日报》的意见信作出批示,要《人民日报》改进语言文字工作,而吴世昌同志提的两条意见都是知识方面的错误。一条是报上毫无根据地说葡萄酒是中国最早酿造的;另一条是报道一位针灸军医在自己身上试针时既扎了自己的子宫韧带,又扎了自己的前列腺,问这位军医究竟是男是女。为此,《人民日报》召开了座谈会,专门讨论如何改进编校工作,提高报纸的语言文字水平。由此可见不能把历史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修养问题排斥在语言文字修养之外,《咬文嚼字》咬定这些问题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
  前几年某电视剧中一位女士称别人的丈夫为“外子”,成了大笑话,而实际生活中由于不了解过去文人之间使用的称谓而又要附庸风雅使用,结果闹笑话的比比皆是。有一位比我小十几岁的学者从国外给我寄来一张照片,称我为某某“学兄”,我看了别扭极了。我和他从无同学之谊,哪来的“学”?而特别是“学兄”,我不是他的学生,又比他年长,即使是同学,也得称一声“学长”,怎么那么放肆地称“兄”呢?因为过去只有师长称学生才称“兄”,如鲁迅一直称许广平为“广平兄”;而同学之间,不论年纪大小,班级高低,一律称“学长”。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错误当然要避免和纠正。
目  录
《咬文嚼字》2002年第1-12期(总第85-96期)
序     胡明扬
卷首幽默
“出羞”补贴   林宝铁 麦荣邦
应聘   顾豪 麦荣邦,
押赴刑场?   何焕洪 麦荣邦
如此电报    赵百鸣 麦荣邦
黑店   余志科 麦荣邦
“封顶”?   白丁 麦荣邦
“后腿”没干   丛仲隅 麦荣邦
“骨干”病房   吴为 麦荣邦
“总裁”妙解   王伟 麦荣邦
书店变“赌城”   戴传纲 麦荣邦
社会“闲杂”   过传忠 麦荣邦

 咬文嚼字2002年合订本(精装)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