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943883
作者:夏葳 著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内容简介
  《诗经》中很多**的诗篇以诗的生动、诗的简净、诗的直击人心,讲述“君子”的德行、仪表、处事、做人,警醒后世的我们。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夏葳编著的《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以修身、齐家、孝悌、事君、治国、齐天下为脉络,结合《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以犀利的文笔,独到的构思,倾情解读《诗经》中的君子之道,将《诗经》的精髓融入篇章,给予现实人生以启迪。锐意进取,积极应对人生路上的风雨,化泥泞为坦途,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生活态度。
目  录
第一章 修身·玉
第一节 《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003
第二节 《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011
第三节 《卫风·木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017
第四节 《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022
第五节 《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028
第六节 《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乐且有仪033
第七节 《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宣之038
第二章 齐家·宁
第一节 《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045
第二节 《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051
第三节 《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057
第四节 《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062
第五节 《周南·螽斯》:宜尔子孙,绳绳兮069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及至每个小小字节,都带着自家独有的声色和气象,置身诗文的渊薮里,或眉目含笑,或兀自深沉。我们称之为文化底蕴。
  譬如竹,提起它,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小时候在课文里背诵过的,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袁鹰《井冈翠竹》里的一段文字来: 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身材修长、精明干练的女教师。当她用铿锵圆润的声音朗读这段话时,她神情坚定有力,好像一根亭亭玉立的井冈翠竹,深深地打动了讲台下每一颗稚嫩的童心。彼时,我在文字里第一次邂逅的这株坚强不屈的竹子以及它代表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们的文化以及精神信仰就这样凭借文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是的,干百年来,根植在中国文人心中的青青翠竹,一向是“清高自洁、坚韧不拔”的代名词。松、竹、梅同为“岁寒三友”,先贤们颂竹、画竹、写竹,竹子与国人的精神生活缔结了不解之缘。
  古代文人尤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几根竹子。竹子在清风中龙吟细细,在明月下疏影摇曳,都让诗人心有所动,而竹傲视风霜、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心有共鸣。王子猷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样的超凡脱俗,一样的清高自诩,相得益彰。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说的是初春时节,花香乌语,在一座翠竹掩映的茅屋内,坐着一群才华横溢的佳士。杯中酒,檐下雨,左右修竹,相映成趣,好个自得。闲情逸致不过如此吧。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佳士及修竹,相看两不厌。这一直是清高自持的诗人们追求的*佳人生境界。
  当年李白路过当涂县北的慈姥山,看到“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创作灵感瀑布般飞泻,高歌一曲展才华: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慈姥竹》 极精极简的笔法描摹出一幅劲竹图。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攒着劲儿疯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翠绿的竹叶把它们的身影重重叠叠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上。秋风习习,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不去。诗人之前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空灵悠长,感觉比笙箫奏出的“凤曲 ”还要好听,甚是难得。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做人啊,不要像弱不禁风的蒲草柳条那般,秋风一起就枯凋零落,要像这慈姥竹,石缝里生,石缝里长,虚心贞洁,自强自尊,坚韧不拔。
  字里行间,诗仙体物尽性,诗韵青枝绿叶,独领风骚,令人击节。竹有节,诗人本色天然,一根傲骨宁折不弯。

 既见君子---诗经中的君子之道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