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5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7543782
作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编辑推荐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标志性事件的演讲

1. 作者沃尔夫是德国18世纪上半叶非常重要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他所开创的沃尔夫学派对德国18世纪学术思想与公共讨论的影响力持续达半世纪之久。
2. 18世纪的欧洲面临的问题是:启示宗教对于人的德性生活是否必须?为什么没有基督教传统的中国人能凭人性的力量就如此文质彬彬?
3.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反映了作者沃尔夫的独到创见和深刻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质,也能为我们当下反思儒家传统提供镜鉴。

 
内容简介

作为18世纪欧洲哲学家的代表,沃尔夫面对的问题是:启示宗教对于人的德性生活是否必须?为什么没有基督教传统的中国人能凭人性的力量就如此文质彬彬?
与其他欧洲学者对待儒家经典的诸种态度不同,沃尔夫一方面强调任何在儒家经典上强加欧洲哲学概念的做法都是在自说自话;而另一方面,他也敢于去解释儒家经典。他认为《大学》和《小学》两部书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因此他将启示宗教设计成一种建基于理性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之上的公民宗教,也即一种可以将人引向自然德性的教育方式。今日再读此篇演讲及其详尽注释,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质,也能为我们当下反思儒家传统提供镜鉴。

作者简介

作者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18世纪上半叶非常重要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他所开创的沃尔夫学派对德国18世纪学术思想与公共讨论的影响力持续达半世纪之久。沃尔夫哲学以明确定义、严格推理和连贯体系为主要特征,曾在德语学术语言、哲学观念和问题意识方面对德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译者 李鹃,四川成都人,1982年生,复旦大学管理学学士、哲学硕士,欧盟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欧洲哲学硕士,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讲师。

目  录
译者导言/1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7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7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7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8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8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9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9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9
孔子之威望/10
孔子学说之命运/10
作者的计划/10
敬请注意和关心/11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11
前  言
译者导言
1721年7月12日,在普鲁士王国哈勒大学成立28周年暨副校长换任仪式上,数学及哲学教授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论中国人实践哲学的卸任演讲。在演讲中,沃尔夫宣扬中国人无需基督教启示、凭借自然理性就能过有德性的生活,声称中国人实践哲学的原则和自己的一样。随即,哈勒大学虔敬派神学家对沃尔夫的言论进行了激烈谴责,并向柏林宫廷指控沃尔夫公开宣传无神论。最终,在1723年11月8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以绞刑相威胁,命令沃尔夫在48小时之内离开普鲁士王国。在哲学史上,沃尔夫的演讲及其被驱逐,被认为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但是,伴随着沃尔夫在德国古典哲学舞台上的销声匿迹,这场演讲本身却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如果中国人为人的行为规定了什么,或者为德性与道德之践行确立了什么,那么只可能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些与人心之自然是相一致的。因此毫不奇怪,他们付出的努力都换来了成功,因为他们不做任何有悖自然之事。但凡深入钻研道德事物的人,都能完全认识和观察到:即便人的诸种行为都与律法相符合,但它们各自的动机却仍是各种各样的。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
无疑,心灵要么对由行为引起的人内在及外在状态之变化进行表象;心灵要么将最高神意的诸属性、预见、甚至其权威作为行为动机;最后,或者是由神启示的、缺乏自然明证性的诸真理给出动机,这些真理就是关于人类拯救者基督的诸真理,也即那些被我们认作是我们宗教之基础的真理。那些从行为结果来评价行为的人们,完全以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所养成的德性全凭自然之力(51)。而那些完全依靠理性之光来对上帝之属性和神意之预见进行思索的人们,以该思索来规定自己的行为,他们的德性则源自自然宗教(52)。最后,那些通过由上帝启示的、缺乏自然明证性的诸真理而做出行为的人们,他们的德性则有赖于神恩之力(53)。
(51)那种通过由自然之光所认识的内在道德性而让行为与自然法相适的“品质”(habitum),我称之为“哲学德性”(virtutem philosophicam)。然而,哲学德性只是第一种程度的德性:正如哲学虔敬(pietas philosophica)和神学德性(virtus theologica)所证实的那样。
(52)那种通过由(仅借理性之光认识的)神圣属性和神意预见(providentia Numinis)所激发的动机而让行为与自然法相适的“品质”,我习惯称之为“哲学虔敬”。当哲学虔敬与哲学德性相结合时,德性之程度便得到提升,正如我在《伦理学》第673节中展示过的。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