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7061446
  • 丛书名:名家学术
作者:朱狄 著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各民族文化模式之间的趋同性。本书探讨的文化趋同是指各个民族在没有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下的趋同。作者在充分掌握原始文化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化模式的趋同现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作出了个体性的理论阐述和价值判断。分析细致,论证严谨,辅之以流畅的文笔,是学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佳作。
作者简介
朱狄,1935年农历5月30日生于浙江省平湖县(现改为平湖市)。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院工作。1962年起,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冬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
目  录
第一章 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
 第一节 垦荒活动标志着混沌状态的结束
 第二节 神庙作为神圣空间的主要标志
 第三节 高山、神庙、城市作为“世界中心”
 第四节 节日作为对神圣时间的分割
第二章 人与神
 第一节 祭礼•神话•舞蹈
 第二节 神像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神祗
 第三节 巫术•萨满•占卜
 第四节 神秘的纹饰:从圆到饕餮
第三章 一切事物都始于生殖
 第一节 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第二节 神话矿物学和神话冶金学——从“有陨自天”到“孕而生铁”
 第三节 神话冶金学的变种——炼金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
  第一节 垦荒活动标志着混沌状态的结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混沌”一词有许多不同的意义,有的作为天地不分之前的一种形容词;有的作为宇宙产生前混乱状态的一种神格化;有的则作为一种寓言化的形象。“混沌”一词最早镶嵌在盘古神话中,它出现得非常晚,直到公元222—280年三国时代才出现。《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百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而比它早的从《天问》到《淮南子》都未见“混沌”二字,而只见“冯翼”,《天问》:“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淮南子·天文训》:“天地未形,冯冯翼翼。”冯翼,指大气运动的一种状态,在天地尚未成形之时的一种“无形之貌”的状态,后来才用混沌一词去替代它,意义相同,是“冯翼”的同义词。《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王弼注:“混然不可得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日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这里所谓的混成,也就是构成万物的一种原始物质。
其次,是神格化的混沌。《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注:“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神异经》:“昆仑西有兽焉……名为‘浑敦’。”这里所谓的浑敦,其实都是神名。第三,就是庄子所说的寓言化、哲学化了的混沌。
 ……

 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