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国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最后的国门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9070540
作者:罗学蓬 著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编辑推荐

  《*后的国门》
  铁血阳刚,气壮山河。这是一部浓墨重彩,全景式反映中日两军宜昌大血战的纪实文学作品。
  宜昌数度攻防战,与1943年夏的石牌保卫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直接决定着抗战陪都重庆的命运。
  就在“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平型关大捷后,又成功打响了百团大战,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了敌后对日作战,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军力,支援了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军队以尸山血海在巍巍西陵峡前竖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终以无数军民的惨烈牺牲,力保了陪都重庆*后一道国门不失。
  全书笔走龙蛇,气势如虹,感天动地,催人泪下,具有史诗般厚重的气魄。


 

 

 
内容简介

  《最后的国门》是中国作协2014年重点作品。作品描写了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不可一世的日军大本营调整对华战略,妄图以军事进攻政治诱降解决中国问题。同时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并对战时陪都重庆实施行狂轰滥炸,打击中国政府的抗战意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43年陈诚指挥鄂西会战,对日军予以重创。粉碎了日军军事进攻政治诱降的战略企图,极大地鼓舞抗战士气。1943年夏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拱卫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石牌保卫战最终以日军败退中国军队歼敌2万多日军而宣告胜利结束。


 

作者简介
  罗学蓬,男,汉族,1952年生。曾于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就读三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便活跃于中国文坛,已有800万字文学作品问世。曾在《人民文学》《当代》等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著有《中国远征军》(上下卷)、《通天大案》、《大河风情》、《红岩密档》、《杀机四伏》、《风声越来越紧》、《华勇营》、《东方隆美尔》、《蚂蚁部队》、《万灵女汉子》等多部长篇小说。
目  录
楔子
第一章 重庆 重庆
1.重庆,一座无可后退的堡垒
2.重庆大轰炸
3.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中国
第二章 从“汉奸”到中华英烈
1.我死则国生
2.巨星陨落
3.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三章 宜昌——血海之城
1.荣誉一师蒙羞土门垭
2.陈诚临危受命
3.陪都大门轰然洞开
4.磨基山的故事
媒体评论
  中国军队在鄂西之大捷,足以表现中国军事力量(作为攻势武器而论),乃联合国家制胜战略中不可或缺之部分。
  1943年6月5日美国新闻处华盛顿电
  日军最近在华所遭受显著而可耻之失败,乃中国于第六年对日作战期间一有意义之新页之开始。华军获得空军配合作战,可谓以此为第一次。日军十六万人拟溯江而上,直趋重庆,但此项企图,宣告粉碎,损失人员达三万余,并沿长江两百英里之全线溃退……
  1943年6月6日伦敦路透社电
  鄂西华军之大捷,日军之败退,中美空军亦有一部分功绩。此小量空军能予中国军队如此重大之助力,吾人已不能获得更佳之例证。
  纽约《前锋论坛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重庆重庆1.重庆,一座无可后退的堡垒中国人应该感谢自修德,是他和许多同他一样的高鼻子洋人,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重庆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五日,陈诚的专机抵达重庆正是夕阳西下时分。
  飞机降落在长江江心的一块狭长平坦的沙洲上,被重庆人叫作珊瑚坝的沙洲两边都有江水流过,面向下游朝天门码头方向,右边水道宽,对面是南岸,风景如画的南山、黄山、汪山、南泉、小泉全都隐藏在南岸连绵起伏的黛色群峰里。左边水道窄,水面上架着一道用许多条木船和长木板子搭就的浮桥,浮桥通向耸立着巍巍高墙的悬崖,悬崖顶上高墙环绕着的,就是重庆城区了。跑道和几排用南竹搭盖的简易平房歪歪斜斜地立在满是鹅卵石的沙洲上。这个简易的机场只能在冬天和春天使用,那时水位低,一到夏天和初秋,随着西藏高原积雪的融化,汹涌澎湃的江水便会将沙洲完全淹没。
  能坐四十多人的宽敞机舱里只坐了不到三十个人。与陈诚同机到达重庆的,除了他的副官处处长邱行湘和几名随从,还有两名美军顾问和一位美国记者。
  这位美国小伙子就是刚刚完成在河南灾区的采访,在洛阳搭乘美军飞机赶到云南楚雄①,准备对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再次作专访的自修德。
  来到中国时才二十三岁的毛头小伙子白修德,在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历史学家们后来研究发现的。当时,蒋介石、陈诚和毛泽东、朱德都是他的朋友,他在重庆黄山宋美龄的纯木结构别墅(蒋介石住的云岫楼就在旁边百米远近的一座浓荫蔽日的小山坡上)的风雨廊上,吃过蒋先生最拿手的扬州蛋炒饭,也在延安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品尝过饺子和红焖鸡。只不过蒋、陈包括宋美龄在前,毛、朱在后。从地理上讲,白修德是先到的重庆(一九三九年四月十日),后到的延安(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从政治理念上讲,他是抛弃了老朋友,投向了新朋友。对蒋宋,白修德的认识有一个转变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尊重”到“惋惜”再到“鄙视”。早期,白修德也和许多美国记者一样,对蒋夫人颇多溢美之词,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当他试图披露某种官方不容易见到的现实时,麻烦就来了,国民党政府给予他不断的阻挠。他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与政治上已经黑暗得令他彻底绝望的重庆相比,只有陕北的天,才是晴朗的天,中国的天!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远东版主编四年前刚踏上中国土地时,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而现在,他以无数篇采写自中国战场的重量级报道,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新闻人。他分别采访过蒋介石夫妇、孔祥熙、林森、孙科、宋子文、李宗仁、阎锡山、何应钦、陈诚,包括年轻的重庆市长吴国桢。许多人接受采访还不止一次,甚至成为了他的朋友——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众多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将领为争取他的专访而煞费苦心。
  民国政府宣传部甚至还聘请他担任新闻顾问,每月的薪酬是法币四百元,这几乎是当时八名中学教师或是政府科长的工资,根据兑换比率,相当于六十五美元。
  第一次到重庆的白修德在经历了几次大轰炸后,很快便对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最后的国门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