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之夜/欧洲社会文化史译丛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中世纪之夜/欧洲社会文化史译丛

  • 版 次:1
  • 页 数:261
  • 字 数:172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0077833
  • 丛书名:欧洲社会文化史译丛
作者:(法)韦尔东 著,刘华 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靠油灯、蜡烛、火把照明的中世纪的夜晚。这是和现代夜如白昼,到处是霓虹闪烁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夜晚同样的不宁静。从贵族的节日庆典到平民的守夜聊天,从王室的盛宴到普通百姓的小酒馆消遣,从对夜色的恐怖到人类对夜晚的征服,以及宗教的影响,作者以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全面、清晰的中世纪夜晚。
  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时代”是一种比较普遍流行的历史观念。如果将中世纪与其之前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以及其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它显得有些暗淡。然而,中世纪在欧洲近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封建制度,十字军远征与英法百年战争,勃艮第公爵与王室的内战,涌现出大量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同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逐渐形成了以基督教信念为核心的中世纪文化。本书正是探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一本专著。
目  录
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撒旦或恐怖的夜晚
中世纪的夜色
乡村
城市
 1、暴力
个体暴力
喧哗 -杀人-盗窃
对政局的不满
战争
逃跑 -突袭-叛变
性欲
通奸与卖淫 -强奸-梦遗-文学中的描述
前  言
序 “7月13日,停电,纽约陷入黑暗之中……火车、地铁载着被困的乘客停滞不前。纽约市市长阿勃拉哈姆。毕姆先生向市民发表讲话,请大家保持安静。正在休息中的消防队员及警察被紧急召回。本州州长于格·凯利宣称国民卫队进入紧急状态,以便加强地方警力。纽约地方警察宣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突袭
夜色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部队移防。监视也无法辨清部队的行动。凌晨,已经临近的敌人就可以突然进攻了。沙特兰的报告述说了1421年,勃艮第公爵、善良的菲力普是如何突袭敌人的。公爵在得知法国人正准备穿越索姆河攻击他在围城的部队时,决定先发制人,以阻止他们进入庇卡底。于是便解除了围城:“至少是第二天夜里撤围,以使敌人不会对他们的行动警觉。”公爵在晚祷时分叫来了两个骑士,命令他们带上600名士兵去打探敌人的情况。他在夜深时也要出发,以便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当“夜沉沉”时,两位大人上了路。他们来到了阿布维利的一个门前,让人开了门,穿过城市,从另一侧出了门,竖起耳朵倾听可能出现的人声或马声。
与此同时,勃艮第公爵也带着部队出发了,并在天亮前到达了阿布维利城。他就这样利用夜晚来扭转形势,利于自己。莫斯特莱叙述说,1435年,法国人在布朗达克夜渡索姆河,从那儿到达了英国人占领的鲁城。他们悄悄地登梯而人,在敌人还未察觉时便夺取了城市,未遇到任何抵抗。
显然,这些主角们采用了同样的计谋,这有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在1435年,鲁昂的贝德福公爵得知了鲁城被占领的消息,他意识到此次失败带给这个英国统治地区的危险,他给当时在南特的阿龙代勒公爵写信,让他去包围鲁城。路途中,公爵得知法国人正在修缮热尔博卢瓦堡垒,便决定要夺取它。在库尔奈,他让人备好军粮及武器弹药,随后在“午夜刚过”时便上了路,在上午8点到达了热尔博卢瓦堡垒。但这里的士兵比预计的要多得多。在安置部队时,拉希尔、伯东以及其他法国的战将们进行了讨论。他们也是在“前一天夜里到来的”,这就解释了英国人的不知情。他们决定立即投入战斗。“就这样,这些英国人也可以说是被突袭了,他们立即瓦解,大部分人被杀,遭了厄运。”
甚至有这样的情况,与其说部队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黑暗中互相寻找,倒不如说是尽力避免相遇。1436年,埃诺的大法官让·德库伊召集了500名士兵去英军一方的加莱和其他堡垒。士兵们在勒瓦斯特村聚集,并在夜晚出发去迎击敌人。而敌人一方这一夜抛下阵地去了布洛奈。由于两支部队不知道他们各自的位置,而且不希望相遇,让·德库伊在临近庇卡底和布洛奈时,派遣了有经验、熟悉本地的人去打探消息。天亮时,他们发现了英国人。让我们以《青年》来作结论。这是让·德比埃伊在1461-1468年写成的一部著作,叙述了这一英雄功绩。“夜晚时刻,所有的动物都休息了,并自以为是安全的,但他们常常会感到失望;大鸨和其他鸟类是这样,似乎许多爬行动物也被抓,并失望于自己对夜晚的信任,同样,人也是相互突袭、背叛、采取危险的行动。”
事实上,夜晚不仅能秘密地接近敌人的城堡或城市,而且能借助各种谋略夺取城市。
……

 中世纪之夜/欧洲社会文化史译丛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