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九七一(一个孩子的角度,观察一个荒唐年代的人和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童年:一九七一(一个孩子的角度,观察一个荒唐年代的人和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0190235
作者:东晓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编辑推荐
    《童年——一九七一》由东晓著,故事发生在北国边陲的一个小县城。董三明在早春二月离家进城,开始读初中一年级。尽管他聪颖本分,品学兼优,但因家庭成分不好,处处受挤,备受歧视。他父亲董维之多次通过组织申诉表白,要求重新审理当年土改时成分错划一案,但每一次都受到了更为严厉的处罚,*后险些被开除党籍。 小说行文流畅,故事曲折生动,题材新颖独特,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一个政治疯狂的年代如何生存。他们不求吃得好,不求穿得好,只求在政治上得到一个公正的名分,而这个名分现在看来是如此荒唐,微不足道。
 
内容简介

     《童年——一九七一》由东晓著,小说描写了“ 文革”中的一九七一年,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董三明的故事。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董三明全家下放到了农村,但后来由于一种罕见的地方病的威胁,董三明只身又回到县城,在一个小学继续读书求学。《童年—— 一九七一》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观察一个荒唐年代的人和事。 

目  录
第一章 回城
第二章 开学
第三章 天天读
第四章 大米饭事件
第五章 活学活用
第六章 忆苦思甜
第七章 老董
第八章 写检查
第九章 毒草
第十章 回家
第十一章 学农
第十二章 宣传队
第十三章 北大河
第十四章 小吴老师
第十五章 翻案
第十六章 再次下放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九七一年,董三明十三岁。那年,他就独立门户,自己过日子了。
一年前,董三明一家,坐着供销社的马车,从县城被下放到了五十里以外的王家窝棚,插队落户。那时,他父亲已经从“牛棚” 里解放了出来,不再是“牛鬼蛇神”,不再是“黑帮 ”,而是光荣的 “五七”战士,随即便被发送到了“五七”干校,继续接受锻炼。
虽然身份不一样了,但待遇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在“ 五七”干校吃饭管够。他父亲不是走资派,在县委机关里,只是个小职员,但机关里按比例要揪出几个坏分子,以显示“文革”运动有了成果,便给他定了罪名:地主翻案分子,只因为他以前曾给老家写过信,要求重新审理当年错划的家庭成分。
王家窝棚是个出了名的穷地方,讨不上媳妇的光棍儿特别多。
这里的人很多是闯关东的外来户,投靠更早年闯关东的乡亲好友。
而每次政治运动,都会伴随着一茬又一茬的关里来客。王家窝棚穷,但好歹还能喝上稀的,关里更穷,闯关东到关外是为活命。村子里几年前从山东来了个讨饭的年轻女子,二十岁出头,投奔她的一个远房亲戚,但没想到那位亲戚几年前就离开了,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姑娘绝望了,走到村头的一棵老榆树下,满脸是泪,不想活了。在村里人的劝说下,她答应谁能收留她,就给谁做媳妇。生产队里喂马的老光棍儿,四十多岁,叫王有银,收留了姑娘,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日子过得挺美满。可又一年后的夏天,王有银锄完地下工回来,听见孩子在炕上哭闹而媳妇不见了。在孩子的枕头上,媳妇留了个纸条,说对不起他,给他生个儿子作为补偿。
原来这女子在山东还有家,有丈夫和孩子,因为成分不好,被一次又一次批斗,来东北是为了逃命,也是为家里人省一张吃饭的嘴。
三明一家到王家窝棚不久,当医生的母亲田敏就发现,三明总是犯困,浑身无力。王家窝棚有种奇怪的地方病,叫大骨节病。患病的人骨节粗大,关节僵硬,他们每天早晨起来先要扶着炕沿,横着走几趟,把关节活动开了,才能走路,且走路时一摆一摆地左右晃。一开始,三明还觉得那样走路挺有派头挺豪迈— —红卫兵就是那样走路的,腰里扎着皮带,而且常常是走在路的中间。但妈妈告诉三明,在王家窝棚,这是一种很痛苦且无法摆脱终生不愈的病态。这些人的手指永远不能伸直,弯曲的手掌永远无法张开,尤其是粗大的指关节,严重时像是糖葫芦串。想到正在发育中的三明,母亲忍痛决定,将儿子送回县城,在城里上学。

 童年:一九七一(一个孩子的角度,观察一个荒唐年代的人和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