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百科 > 狡猾的心理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380659
作者:隋岩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编辑推荐

 

  超实用 超燃的趣味心理学,解密你曾遭遇的思维定式绑架和路径依赖

  不买*好,只买*贵——凡勃伦效应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戈培尔效应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卡贝定理

  未完成状态——蔡戈尼效应

  莫让大脑成惯性——路径依赖

  内在动机哪去了——德西效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无摩擦便无磨合——波克效应

  恐惧的便利之处——黑暗效应

  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首因效应

  禁果格外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冷漠的陌生人——责任扩散

  一步一步,步步为营——登门槛效应

  打破了*块玻璃之后——破窗效应

  人多必闲,闲必生事——苛希纳定律

  一次只能看一个时间——手表定律

  胖子坐在窄凳上

 
内容简介

在这个心理学备受关注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还有认识心理学的现象和规律。只可惜,由于一些错误的想法、偏激的观念,人们常陷入自我构建的陷阱中,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看到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

本书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愚弄大量案例将心理学现象解析透彻。生活上的烦恼、工作上的不顺、同事之间的摩擦、恋人之间的争执,这些事每个人都会遇到,每个人都会经历。从这些小事中发现心理学陷阱,探索心理学原理,这便是本书的宗旨之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内在动机哪去了
  ——德西效应
  1971 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招募一批大学生做实验的参与者,他们的任务是在实验室里解答智力难题。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参与者完成任务,但是得不到奖励;第二阶段,实验组完成一个难题,可以得到1 美元的奖励,控制组得不到奖励;第三阶段,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继续解题,但没有奖励。实验表明,实验组在二阶段非常努力,进入第三阶段后,愿意继续解题的人非常少;控制组在第三阶段则有更多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继续解题。
  德西从实验中总结:有时候,人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还会降低工作动机。外在动机的存在非但不会起增强作用,反而会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此时的动机强度变成了两者之差。后来,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一位老人生了重病,出院后住到郊区的一幢房子里静养。老人的邻居都是年轻的夫妇,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他们每天在老人门前的空地上玩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觉得难以忍受,可是又不好意思大声驱逐他们,于是,老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一天,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到来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的病好了很多,现在,你们每个人都能拿到10 美分,这是我给你们的奖励。”孩子们接过钱,每个人都很开心,玩耍还能赚钱,孩子们决定第二天还去。
  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又来了。他们一如既往地玩耍,吵吵闹闹地一直到天黑。孩子们准备离开时,老人出来,给了每个人5 美分。尽管有些失望,孩子们还是接过钱,说说笑笑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充满歉意地对孩子们说:“我很老了,也没有什么钱,今天只能给每个人2 美分了。”说着,老人从口袋里掏出钱,准备分给每个孩子。突然,其中一个孩子愤怒地说道:“才2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玩得多么辛苦。”孩子们决定再也不到老人的院子里玩了,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真的一次都没有出现。老人的院子终于清静了。
  这是很典型的德西效应。孩子们玩耍的动机只是为了快乐,当老人将获得报酬变成玩耍的动机时,孩子们忘记了最初的想法,他们为了获得报酬而玩耍,当报酬减少或消失时,他们玩耍的动机就消失了,行为也自然跟着消退。

 狡猾的心理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