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 版 次:1
  • 页 数:286
  • 字 数:261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08378
作者:殷曼述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界的兴起是审美现代性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它随着行为艺术、现成物艺术等后现代艺术的兴起而浮现,并在对作品何以被承认为艺术的思考中日益明晰。这意味着当前的艺术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品本身,而扩展至艺术实践所发生的现实语境,它的体制结构及其与艺术家的复杂关系。本书采用跨学科视野,从后分析美学家丹托、迪基的艺术界理论入手,与文化社会学领域的*成果相结合。本书作者认为,艺术界理论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后分析美学在当代的转向,它也预示着从艺术界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反思艺术观念本身的新方式。并且,艺术界现代意义的核心在于其弱体制性特征,它使我们在直面艺术界体制规定性的同时,也不会忽视个人主体性的活力。
作者简介
殷曼楟,1975年生,江苏扬州人,1995~1999年就读南京大学基础学院文科强化班,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2005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事西方现当代美学研究、文化研究。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美学视域的超越——“艺术界”理论
 第一章 艺术品资格问题的出现
  一 “艺术是什么”与现代美学体系的形成
  二 对“本质”的颠覆
  三 复兴还是重构?
 第二章 丹托与“艺术界”理论
  一 艺术识别及命名
  二 阐释——变形的中介
  三 理论的氛围
 第三章 艺术的体制理论
  一 艺术品的关系属性
  二 艺术品的“类别意义”及其悬搁价值的立场
  三 “授权”与艺术体制特性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部分 美学视域的超越——“艺术界”理论
  第一章 艺术品资格问题的出现
  当以凯奇、沃霍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震撼着西方社会时,美学首当其冲地承受了来自于新的艺术实践的压力。后现代艺术中所呈现出的艺术与非艺术界线、雅俗界线消弭的趋势,令人们对艺术品本身的性质再一次产生了疑问。英美后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卡罗尔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就已指出,20世纪是近代西方艺术变革不断发生的时代,新的艺术范例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美学惯例,它们甚至抛弃了艺术创作所基于的那些媒介。而当新的艺术范例冲击着既定美学传统时,非西方(如东方)艺术也陆续地被发现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语境下,界定“艺术”的传统艺术哲学路径业已成为越来越凸显、但又越来越成问题的一个讨论主题。
在20世纪下半叶所出现的种种美学理论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与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都对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最直接地应对了后现代艺术实践,为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而且也是因为他们继维特根斯坦及韦茨的语言学转向与艺术不可界定说之后,为艺术哲学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