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 > 乌孜别克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6330655
作者:张琪 编著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丛书文字优美生动,图文并茂,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囊括内容之广泛、出版规模之巨大,在国内罕见。 由张琪编著的这本《乌孜别克族》就是该套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乌孜别克族的历史和现状、宗教信仰、语言文学、衣食住、民风礼俗、文化活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张琪编著的《乌孜别克族》,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乌孜别克族的简介如下: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15 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从16世纪起他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并在新疆各地安家落户。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目  录
乌孜别克族历史和现状
乌孜别克族的宗教信仰
乌孜别克族的语言文学
乌孜别克族的衣食住
乌孜别克族的民风礼俗
乌孜别克族的文化活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源于14世纪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因为乌孜别克汗是位明君,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国民及其后裔用他的名字称呼自己的民族。 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1225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后,划分了四子的封地。长子术赤的封地在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刺子模以北,包括额尔齐斯河流域和阿尔泰山地区,其行宫设在额尔齐斯河流域。1236年,术赤次子拔都率军西征,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被征服的这一广大地区从1242年以后称为钦察汗国,也就是金帐汗国。汗国的疆界东自额尔齐斯河,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花刺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拔都把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其下游建立了首都萨莱城,在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现在俄罗斯的祖先罗斯诸公国也隶属金帐汗国。1259年,蒙哥大汗去世,阿里布哥在漠北被大部分蒙古贵族选为大汗。1260年,忽必烈则在漠南开平称帝,并发动了讨伐阿里布哥的战争。蒙古帝国的中央政权不复存在,金帐汗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金帐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大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族人数甚少。东南欧,特别是钦察草原,是钦察人居住的地方。蒙古人来到这里以后,14世纪上半叶就被突厥化了。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了汗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汗国内部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尽相同,钦察人处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人过着游牧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迁到顿河和伏尔加河下游定居下来。克里木、保加利亚则进入封建生产关系的发达时期。花刺子模具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技术,过着城镇化的定居生活;克里木及其沿海城市商业发达,可以通往小亚细亚和君士坦丁堡,进一步通向叙利亚和埃及;保加利亚是农业国,是金帐汗国的主要粮食产地。金帐汗国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3—14世纪,欧洲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金帐汗国进行的。因此,蒙古统治者特别重视商业的发展。14世纪,金帐汗国的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金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的统治下,国势曾一度强盛,在当时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从14世纪中叶开始,金帐汗国因汗位之争而陷入了连年的战乱之中。15世纪,金帐汗国终于土崩瓦解。这时,作为金帐汗国组成部分的白帐汗国日益强盛起来,其统治范围内的农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族人。15—16世纪初,昔班尼汗率领乌孜别克游牧民族南下,通过多年征战,最终确立了在河中地带和费尔干纳河流域的统治地位。这样,南下的乌孜别克族人与当地从事农业的土著人杂居在一起,开始了新的部落间的大融合。由于南下的乌孜别克族人的语言与当地部落的语言相同或近似,加之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从而促进了整个乌孜别克族的形成。乌孜别克族人所在的中亚细亚的河中地区与中国新疆毗邻,地理环境相似,经济文化互补性强,因此很早以前,乌孜别克族人就从中亚迁入中国新疆地区。14世纪时,金帐汗国与中国元朝中央政府有大规模的商业往来。明朝时期,双方的商业往来更趋频繁,经常互派使者和商队。16—17世纪,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东来的中亚商人以中国新疆的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革、大黄和各种土特产,有的还途经阿克苏、吐鲁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到中国内地。在这段时期,来自中亚的一些商人开始定居在新疆的一些城市里。18世纪初,从中亚陆续迁入新疆定居的乌孜别克族人日益增多,其居住地也由南疆扩展到北疆。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后,与以乌孜别克族人为主的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一直友好往来了六七十年。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为乌孜别克商人与中国新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经商过程中,乌孜别克族人足迹所到之处,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居留地。他们长年累月往返于同一条路线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落脚点。有些商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返回故乡,便滞留新疆,置产安家,娶当地女子为妻,成为当地的居民。当时,乌孜别克族人较集中地居住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以及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奇台、木垒、英吉沙等地。19世纪中叶,乌孜别克族人迁居新疆的除商人外,还有农牧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宗教人员和一些贫民。19世纪70年代后期,浩罕、希瓦、布哈拉等汗国先后并入俄国,乌孜别克商人的贸易活动也被纳入沙皇俄国对中国新疆的贸易活动中。除长途贩运货物至新疆销售外,他们还开办了许多洋行。当时在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塔城等地都有由乌孜别克商人开办的洋行。这种新的大规模的贸易方式必须具有完备的设施,要定点经营,设立货场、客栈、货运运输及饲养业等,这就为乌孜别克商人在新疆定居创造了条件。随着这种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中亚细亚的乌孜别克族人陆续来到新疆参加以贸易为中心的各种劳务活动,久而久之便在新疆定居下来。这一时期,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乌孜别克知识分子,因不满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也辗转移居新疆。这类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具有社会影响力,是中国乌孜别克族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战争导致的社会动乱及中亚地区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致使一些居民逃往他乡或者移居国外。由于中国新疆地区已有乌孜别克族人定居的历史基础,客观上存在着血缘上和社会方面的广泛联系,中亚细亚的乌孜别克族人便利用这层关系纷纷到新疆定居。P2-11

 乌孜别克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