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百科知识 > 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

  • 版 次:5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229716
作者:Douwe Draaisma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编辑推荐
  
   
   推荐一:本书荣获4项荷兰国家大奖(2项文学奖 2项科学奖)
  入围英国Aventis*受欢迎科普图书大奖
  世界**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人》推荐
  是一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口碑佳作
  推荐二:普鲁斯特、纳博科夫、狄更斯、伍尔夫……多位文学大家现身感性畅谈记忆
  带你与伟大作家一起探索“记忆”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
  推荐三:18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人文情怀的科普读物
  推荐四:书中生动探讨了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濒死体验”“失忆症”“学者综合征”“似曾相识感”等记忆谜团,为读者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奇妙现象。
 
内容简介
   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为什么会像照片一样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往事,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恍如昨日?
  转瞬即逝的似曾相识感,是前世的轮回还是现世记忆的魔法?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人类记忆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在本书中,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将带你进行一次记忆的探秘之旅,与你一起揭秘个体生命编年史“自传体记忆”的运作规则,并为你转动记忆的万花筒,展现“似曾相识”“闪光灯记忆”“普鲁斯特现象”“濒死体验”等各式记忆风景的奇幻瑰丽。作者笔下的记忆研究,既有着学者的客观严谨,又饱含浪漫的诗意和人文情怀。他一面信手拈来心理学史上有关记忆的各种理性研究,一面又招来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狄更斯、伍尔夫等文学大家现身感性说法,让你在为“记忆奇景”而感叹的同时,又为记忆的文学面向而心醉神迷。翻开本书,在作者温柔诗意的叙述中聆听记忆的回响,给自己一个机会放慢疾驰的脚步,回望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悠悠时光。
作者简介
  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Draaisma)
  1953年生于荷兰,专攻人类记忆本质和运作方式的研究。1999年因记忆研究上的成就,荣获海曼斯奖(theHeymansPrize)。现任荷兰格罗宁根皇家大学(UniversityofGroningen)心理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记忆的隐喻》等,皆被译成十多国语言。
  张朝霞,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国伯明翰大学MBA。
  在IT、政府、金融、管理、咨询服务、教育等跨行业、跨专业领域有逾20年从业经验,业余从事翻译工作近20年,出版英语专著3部,译著12部,*译著为美国著名世界宗教学权威休斯顿史密斯(HustonSmith)的《欢心喜乐每一天》(AndLiveRejoicing)。
目  录
第1章“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联想与回忆实验(伦敦)
揭示“怀旧效应”的第一人
量化记忆实验(柏林)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数据的最初胜利
主流记忆研究模式:可验证性
新旧记忆研究的更迭
联想实验重出江湖
为什么要探究记忆之谜
答案不只存在于心理学中

第2章 黑暗中的闪光:最初的记忆
留在记忆中的一碗冰
m和n的区别
媒体评论
  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的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它们是那么简单朴实,也许这就是所有童年记忆的特征,也是童年记忆的力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只要一闻到粘贴瓶子商标的浆糊味道,一种无法承受的力量就会唤回我儿时所有痛苦的回忆。
    ——查尔斯·狄更斯
  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只对人类记忆的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有更清楚的认知,也会对遇上这么一本精妙、富娱乐性与启发性的记忆领域入门书籍,真心感到喜悦与满足。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
  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有很多风趣的轶事,写作风格也十分老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记忆有其自身意愿。我们对自己说:“我必须记住这件事情,我必须铭
  记这个时刻,必须记住这个表情、这种感觉、这种爱抚。”然而不出几个月,或者只不过寥寥数日,我们发现记忆已不再像希冀中那般,在被唤醒时有着斑斓的色彩、诱人的味道和甜美的芳香。作家西斯·诺特波姆(CeesNooteboom)在诗作《仪式》(Rituals)中有这么一句:“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只要从未听过、见过、经历过和体验过,只要所有的一切统统可以忘却,记忆就不会留意。但是这种规律无从把握,在宁静的夜晚,当我们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时,记忆总会不期而至。记忆真的是一条狗,它找回我们刚刚丢弃的东西,摇着尾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与记忆相关的问题,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是记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个人对于往事的回忆。自传体记忆可以说是人生的一部编年史,一部浩瀚的纪录片,不管谁在什么时候问起我们最初的记忆,问起我们孩提时居住的屋子外观或是问起我们最近读过的一本书,都可以从自传体记忆里找到答案。自传体记忆和忘却是同步的。这就好像你让一位缺乏责任感和领悟力的秘书记录你的人生,有意义的、重大的事情他也许没记下来,而那些无关紧要、你宁可忘记的东西他却十分认真地整理。在你过得最精彩时,他会装模作样地卖力干活,而实际上他手上钢笔的笔帽还没拿掉呢。
  自传体记忆遵从一些神秘的自身规律。为什么我们三四岁以前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令人伤怀的事情总是会被用永不褪色的墨水记录下来?为什么蒙羞和受辱可以有如案件记录般不折不扣地铭刻在心、经年不忘?为什么记忆总是在暗淡昏沉的时刻,在阴霾密布的事件中启动?抑郁和失眠将我们的自传体记忆变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每一个不愉快的记忆通过一张网络与其他不愉快的记忆联系起来,而这张网络是承前启后的、压抑性的。我们会冷不防地被自己的记忆吓一跳。某种嗅觉会让我们突然记起30年来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7岁时见过的某条街道现在看来已经变窄变小、陌生不已,人生迟暮时对年少时的记忆好像比40岁正当年时要清晰得多,而那不过是些稀松平常的记忆罢了。或许你还想搞清楚,为什么你依然清楚地记得从何处听到英国戴安娜王妃遇难的消息?似曾相识是怎么回事?为何生命在随着年纪的增长加速流逝?
书摘插画
插图

 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