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五百年-会馆浮沉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晋商五百年-会馆浮沉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4051651
作者:刘建生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编辑推荐
      明清之际,山西商人开辟通往全国各地的贸易之路,莫不借助会馆得以实现,会馆在晋商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史料详实,图片精美,将带你追溯会馆的起源、发展,带你走进那一个个古朴宏伟的晋商会馆,那一处处殿宇楼阁、雕梁画栋,将向你倾诉昔日晋商的传奇故事,将向你展示百折不挠的晋商精神。 
内容简介
散落在各地的晋商会馆,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建筑艺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已成为人类遗产中的瑰宝。
晋商会馆是明清时期晋商在异地互帮互助、寻求共同发展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在当时除了联络乡谊、祭祀神灵、聚会演戏、帮助同乡外,还经常举行行业会议、代表商人与政府沟通、解决行业内部矛盾、扶危济困,为晋商的兴盛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阐述了晋商会馆的起源、发展,讨论了其祭祀神灵在社会整合方面的功能、其演戏酬神与联络官员之间的关系、其馆庙合一在诚商教育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其在晚清战乱中走向衰败的原因,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强调了其所包含的交流、自律和共荣的潜质在现代商会中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建生,男,1956年1月生,山西右玉杀虎口镇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省委联系专家。现任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兼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当代山西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级经济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学位委员会社科评审组成员,山西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经济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山西省社科、软科学项目11项,共发表论著300余万字,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地方志》、《清史研究》等*、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明清晋商信用制度变迁研究》、《山西典商研究》、《晋商研究》、《山西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回望晋商》等。曾获山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史志编纂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优秀社科成果应用推广二等奖,北方十五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曾获山西省优秀教师、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太原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
目  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商帮载体 应时而生
第一节 会馆产生 同乡组织
一、会馆产生渊源考 002
二、晋商会馆之社会影响 008
第二节 建造考究 特点鲜明
二、地域明显 013
三、规模宏大 015
第二章 会馆渊源 商业印迹
第一节 会馆缘起 商业呼唤
一、会馆设立的商业印迹 020
二、晋商会馆之商业功能 022
第二节 会馆业律 市场管理
前  言
醋味浓凝乡愁,楼宇高望故乡。晋商在各地修建会馆,用“仁、义、礼、智、信、忠、勇”的精神激励着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对丝丝乡愁的点滴慰藉,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体现了晋商的创业精神。透过如今已混迹于寻常巷陌的晋商会馆,我们能感受到晋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无奈与凄凉。那些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屹立的建筑,尽管残破,尽管落寞,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追寻。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昔日晋商匆忙的身影和车马的喧嚣声渐渐远去,但晋商会馆的殿宇楼阁,雕梁画栋,庭院花木,仍在默默倾诉着昔日晋商的传奇故事。流连于古朴厚重而又不失宏伟的晋商会馆,感受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的风格,对先辈们的景仰之情便会从内心深处升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节 会馆产生 同乡组织
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推进业务的场所。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公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
一、会馆产生渊源考
彭泽益在《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提到:“会馆、公所之设立,果起于何时乎?今难知其确据,然设立之初,不外保商务谋公益为目的。夫以清国之大,南北东西,言语不同,风俗各异,且古来客商,以交通不便之故,羁留于他乡数十年而不返者,比比皆是。然人人各安其业,各得其所,非藉会馆、公所以为保护,能如是乎?故有会馆、公所,不独免异地人民逼迫之苦,又鲜官吏压制之忧,然则会馆、公所之利益,诚非浅鲜也。”
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推进业务的场所。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公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何炳棣在《中国会馆史论》中曾提及会馆在京师者设置较早,据现存史料可溯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较前此一般学者认为的草创时期要早140年。京师郡邑会馆最初是同乡仕宦公余聚会之所,逐渐演变成试馆,但始终不免同乡商人参加的痕迹。京师以外的会馆多属同乡工商组合性质,但亦往往有仕宦参加的痕迹。
明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旅外同乡深刻认识到“无论旧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仕商,“广其业于朝市间”。 (参见《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于是他们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与异域商人竞争。
根据现有典籍,除知芜湖会馆成立于15世纪20年代,福州会馆最迟建于16世纪初外,其他能够确定创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前的只有北京的歙县会馆、绍兴的稽山会馆和江西的新城会馆。1943年刊印的《闽中会馆志》列举在北京的福建府、州、县新旧会馆22个(这并非该省在京会馆的全部)。这里面除福州旧馆创建最早外,汀州会馆创于1587年,邵武会馆创于1606年,延平会馆大约也同时建立。另有延平郡馆为该府纸商所建,虽创建年代不详,但在顺治壬辰年(1652年)已经重修过一次,故能确定其初建于明朝。此外福清会馆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大学士叶向高倡建。同安及莆阳二馆也是创建于明朝。

 晋商五百年-会馆浮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