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背后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新闻的背后

  • 版 次:1
  • 页 数:305
  • 字 数:329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1104707
作者:汪言海 著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今基层党政干部的好读物,还在于透过新闻作品的背后故事,读到了汪言海同志的三种精神。
一是情为民所系的抗争精神。与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命运一样,生长在农村的言海同志家境贫穷,童年逃过荒要过饭。他目睹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大饥荒时饿殍遍野的惨景,深知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苦现状。作为新闻工作者,当他看到安徽广大农民冲破束缚,改变自己命运时,他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忧农民之所忧,决心与广大农民站在一起与当时的体制作艰难的抗争。他背着挎包、水壶,或步行,或骑车,宿农家,踩田头,旁听农民开会,观察干部争论,进行艰难的调查与思考,一篇篇反映“三农”热点的新闻作品就这样产生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因此在全省第一批晋升为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成功的力量源泉,是他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情为民所系,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结果。文如其人。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感悟言海同志为人为文的品格魅力,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地为农民谋利益。
作者简介
  汪言海,高级记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1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6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72年从皖西报社调入安徽日报社后,长驻六安、巢湖记者站工作。1987年起,先后任安徽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经济部副主任、评论理论部主
目  录
序(陆子修)
前言
第一章 责任心催生“第一腔”
 成名作中有遗憾
 逆向思维产生一个绝密件
 我是怎样为农村改革开第一腔的?
 “题外话”中有新闻
 把观点寓于事实之中
 跟踪研究新情况
 新颖的角度深刻的背景
 没有无用的积累
 怎一个“反思”了得!
 评述大是非娓娓如谈心
 拿起评论武器捍卫农村改革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责任心催生“第一腔”
 成名作中有遗憾
  记者要有好奇心
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到金寨县采访,偶然间发现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门口有一捆已经蔫了的大麻。这捆大麻引起了我的注意。记者的好奇心驱使我打听这捆大麻的由来。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铁冲公社一个生产队长步行几十里,扛着一捆大麻来告他们公社书记的状。并随口说了一句:“(公社书记)王开先干了一件蠢事!”我立即感到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于是,中断其他采访,转而采访拔大麻这件事。
拔大麻这个新闻线索就是这样发现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过一段非常形象的话:“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有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孩童般的眼睛”,就是像儿童一样的好奇心。记者到哪儿,都要东张西望,看见很多人在围观什么,你要凑上去看看;看见墙上贴了什么告示,你要走上去看个究竟;碰到成堆的人在议论什么,你也要靠近去听听;遇到吵嘴打架的,你不要躲开,而要去看一看。记者最忌冷漠。相反,“记者是好事之徒”,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大同一句虽然很极端却非常有用的话。总之,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孩童般的好奇心。
  新闻价值分析
1977年11月,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主要内容有: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等。   
  为什么要提出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呢?因为当时生产队没有自主权,种什么、不种什么,都是上面说了算。甚至各种作物的行株距都规定得死死的,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就要拔掉。因此,当时拔秧苗、铲西瓜,屡见不鲜。这种生产上的瞎指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什么、怎么种,农民最有发言权,应该尊重他们的这种自主权。于是《省委六条》写上这一条。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加编者按报道了“六条”,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全省农村工作的中心就是贯彻《省委六条》。公社书记拔掉即将成熟的大麻,是一起典型的践踏农民生产自主权的事件。
  ……

 新闻的背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