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注(精编本)国学经典 朱永新及各地省级教育专家审定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中小学阅读 > 孟子译注(精编本)国学经典 朱永新及各地省级教育专家审定推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112420
  • 丛书名: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释
作者:孟子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编辑推荐
一、本系列丛书在总目选编上,收入中国国学之精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精神有源的特点。
二、本书共分七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十四卷。
三、本书编辑目的,在于陶冶学生优雅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引导人生向善、向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一代人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体现传统文化让“人生有根”的教化之功。
四、本书选编的篇章,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是历代学者家传户颂之篇章。以培养当代青少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素养,具有时代意义。
五、本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思想观点(性善论、义利观、仁政、民本等)及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六、本书依照阅读的逻辑及成长所需,阅读正文之前有“本书知识点链接”和“名家导学3-2-1”对书的整体做一介绍和补充,之后先列“篇章大意”,再列“正文”“注释”“译文”,并依文中具有成长、教育意义的内容,设置“成长启示”,每卷之后设置“品读思考”,全书*后列出“本书经典名句记忆”“本书相关名言链接”,以及“读后感”。
七、本书“注释”“译文”部分,力争浅白、明了;“成长启示”则针对青少年成长需要,配合时代意义,作恰当的引导;“品读思考”在于启迪学生思辨的能力;“本书经典名言记忆”“本书相关名言链接”更贴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实用性、导向性;“读后感”则是把对本书的具体感悟或得到的启示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
3个阅读要点
◎重点体会孟子重“仁义”、轻“功利”的思想主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在思想上时时刻刻体现“仁爱”,主张把“仁义”放在首位,“功利”放在其次。孟子从“仁、义、礼、智”四方面出发,认为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有四种德行: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做到这四种德行,才可称得上道德世界的崇高与伟大。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总策划简介:徐国静,孔子基金会全球文化大使,著名教育专家、演说家。

译注者简介:王琪,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省语言学会及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和文化语言学,出版专著《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一部。主持并完成课题多项。
目  录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前  言
◎关于先秦诸子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
◎关于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关于本书
《孟子》为“四书”之一。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现存七篇十四卷,总计三万五千余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篇共七章,本篇选取六章。中心内容主要是对“仁义”进行阐述。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一个国家立足之根本。执政者应该实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王道和仁政的基本内容有:在政治上,主张把“仁义”放在首位,“功利”位于其次;在经济上,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在思想上,要体现“仁爱”观念。
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④:‘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⑤:‘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②叟(sǒu):对长者的尊称。③亦:只是,不过。④大夫:古代官职。夏、商、周三代贵族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⑤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老百姓。⑥乘(shè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⑦弑(shì):古代专指臣杀君、下杀上。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⑧餍(yàn):满足。
孟子说:“大王为什么非要说有利的一面呢?您只要做到了仁义就够了。君主说:‘如何会对国家有利呢?’大夫说:‘如何会对自己的封地有利呢?’普通老百姓说:‘如何才能对自己有利呢?’上上下下都为争取自己的利益,照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在一个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里,起来造反杀死国君的,往往是那些有千辆战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里,造反的往往是那些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夫。一万辆战车中,诸侯拥有一千辆,一千辆战车中,大夫拥有一百辆,不能算不多了。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仁义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他们不起来造反是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的。讲求仁义的人是不会做出不赡养自己父母的事情来的,同样,讲求仁义的臣子也不会做出背叛自己国家的事情的。所以,大王您只要能做到‘仁义’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告诉我们,与人交往一定要把“仁义”放在首位,万不可过分地看重利益。

第二章

 孟子译注(精编本)国学经典 朱永新及各地省级教育专家审定推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