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之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跟国学名家陈书良探寻对联的艺术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楹联之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跟国学名家陈书良探寻对联的艺术世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7月3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389075
作者:陈书良 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编辑推荐

-

-

-

 

★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对联之美

★对联之中蕴涵丰富的文化与民众的智慧

★跟随国学名家探究对联的妙处与奥秘

★品鉴历史古今名联,感受国学的魅力与深邃

 

【五大购买理由】

★跟随名家品鉴古典楹联,领略独特的国学之美。

★作者陈书良教授是国内著名诗词学者,六朝专家,评析权威独到,品味独具一格。

★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精心编校,值得信赖。

★封面典雅,装帧精美,双封面精装,可读宜藏。

★用纸考究,用墨环保,字号够大,印刷清晰,享受阅读不伤眼。

 
内容简介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两根相对的柱子上,故名楹联。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株别具风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传统韵文样式中至今仍有鲜活之生命力者。本书学者陈书良先生沉浸于楹联之美所著写的楹联美学概念与心得。

作者简介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2月,湖湘书香世家,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学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院学术带头人;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目  录
目 录
1  壹 源流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23  贰 平仄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39  叁 对仗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69  肆 节奏
前  言

壹 源流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故名楹联。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传统韵文样式中至今仍有鲜活之生命力者。近年,亦有不少人呼吁为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楹联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来的。其产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在社会上被广泛应用也有数百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探其渊源,不外汉字的语言特点演进的产物和古时的桃符习俗两途。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日人盐谷温在其《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称“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楹联为什么只有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地上才能产生呢?《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应该说,楹联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形式、特有的审美心理、特有的民俗风物是紧密相关的。而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的艺术形式,它首先是汉语汉字的产物。
汉语的特点之一是音节分明整齐。所谓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汉语形成之初,就是单音节,一个音节大体上就是一个词。如果两个句子中词的数目相同,念起来长短也就相等,书写起来两行的长短也就相等。正因为如此,汉语的句子才很容易造成整齐的对偶句。征诸先秦典籍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如果说以上所举还不符合楹联的平仄格式要求,那么下面所引就已经算得上是真正的楹联了: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则与此大异其趣,即算是在还保留了部分汉字的近邻日本、韩国,在那些语言中,音节和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词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两个句子中即使词的数目相等,念出来也是七长八短、参差不齐的,构成整齐的对偶句极为困难。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必须与它所记录的语言相适应。每个字总是记录语言里的一个单位,汉字记录的是一个音节。如上所述,在古汉语中一个音节大体上就是一个词,所以一个汉字大体上记录汉语里的一个词。唯其如此,对偶句写下来后字数才会相等,书面形式才会整齐。

 楹联之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跟国学名家陈书良探寻对联的艺术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