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幸福吗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这个世界幸福吗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1362517
作者:(美)卡萝尔.格雷厄姆(Carol Graham)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编辑推荐

  幸福经济学的权威之作!
  荣鹰两位诺贝经济学奖得主盛赞!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作序推荐!
  关于幸福感*科学、客观、全面的调查报告!

 
内容简介

  从前,一位米达斯国王发现自己能够将手碰到的所有东西都变成金子,因此感到万分骄傲.但是后来, 当他手里的食物和水也都变成金子时,他才意钮到点全水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毒药,有害无益.
  什么使人幸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很久以来,这个问题吸引了许多哲学家、历史学家的注意,最近也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米达斯国王在黄金中寻求他的幸福,最终却落得悲惨的下场。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金钱并不能使人幸福。”但是如果金钱不能使人幸福,又是什么可以让人幸福呢?是不是金钱就可以决定一切?一般人在什么地方寻求幸福,如何寻求幸福呢?全世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我们的幸福感受是否一样呢?翻开《这个世界幸福吗》,你定可找到一些答案。

作者简介

  卡萝尔·格雷厄姆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她长期从事幸福感与经济学的研究,致力于改善公众的幸福感,她相信可以通过旨在改善幸福感的公共政策,让政府以极少的投入为公众带来*的幸福。她作为建议顾问服务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部门以及中美洲发展银行,并著有《追求幸福: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经济》(The Pursuit fo Happiness:An Economy of Well-Belng)等书。

目  录
推荐序(汪丁丁)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幸福经济学
 方法
 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经济学的部分应用价值
 政策中的应用
第二章 幸福感和收入之争论:内容、方法和伊斯特林悖论
 问题的措辞
 国家选取问题
 结论
 附录2a
第三章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媒体评论
  过去十年来,出现了大量关于幸福的经济学文章。究竟什么是幸福?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可谓众说纷纭。作者在本书中做了精彩的论述,为全世界追求幸福的人们做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5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数人都不希望现在居住在阿富汗,但阿富汗人很幸福,至少比世界平均水平高那么一点点。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一样,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即使他们在最糟糕的困境也能微笑面对。金钱的多寡可能会造成一点差异,但它不能决定一切。作者在本书中很好地论证了什么使人幸福、什么使人痛苦,并揭示了新兴的幸福经济学对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意味着什么。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是一部关于什么能够使人幸福的广泛而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包含有趣的原始调查以及重要激进的结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汪丁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幸福问题,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显学——“幸福经济学”。不同于心理学的是,能够成为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必须是统计显著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可以而且往往集中于特例(个案),因为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很大限度上包括灵长目甚至其他哺乳动物)主要脑区的拓扑结构相同是统计显著的。例如,我从未读到过某一患者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与大部分人类相反的研究报告。虽然,我不能否认有出现这类情形的极小概率。由于脑区的拓扑同构性质,心理学家可以研究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个案,而且往往可将个案研究结论推广为一般命题(从而需要接受统计检验)。
  经济学没有脑科学这样坚实的数据支持,经济学家不能假设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同构的。所以,经济学家更注意研究那些统计显著的现象,以便可以直接得到统计显著的一般命题。
  下面这一现象是统计显著的: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人们的幸福感通常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上升,直到人均收入增长到某一区间,例如以2010年美元价格计算,5000~10000美元这一区间,大量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这一区间之上的收入增长,不再伴随着幸福感的增长。不仅如此,调查问卷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可能低于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
   这一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者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口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Easterlin),他是美国的“两院院士”(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人口学会和经济史学会的会长。多年以来,他的几篇论文几乎是我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行为经济学课程的必读文献,因为他的统计方法和分析视角,远比“幸福的社会学”研究更接近主流经济学。我记得,2008年我讲解过他当时刚刚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一名美国人毕生的幸福感曲线,在45~50岁这一年龄区间达到顶峰,在这一区间之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这一区间之后则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这一曲线,被称为伊斯特林“彩虹形”幸福曲线。但是,读者不妨怀疑一次:怎么会是这样呢?在中国,“中年危机”和中年人的“生活压力”不是人生的顶峰吗?怎么会同时还最幸福呢?至少,我很怀疑伊斯特林彩虹曲线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我更愿意推测,对当代的中国人而言,生命周期的“彩虹形”幸福曲线,应改为“澡盆形”。当然,你也可以怀疑我的这一推测,转而相信恰好因为纷繁复杂的中年危机,才有更强烈的幸福感。于是,这番对话就将我们的思路引入到关于幸福感的更深入议题里了。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表述过一个最近20年在幸福感的研究领域变得非常著名的见解:“真正的幸福,通常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宁静。”在同一篇章里,斯密指出,人类混乱与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估两种永久状态之间的差异。例如,穷人往往高估富人的幸福感,于是为致富而付出得不偿失的努力(并造成混乱和不幸),最终以较低的幸福感了结此生。斯密提醒我们,一个人在晚年很可能为了自己太多的罪过与荒唐而后悔莫及,永无幸福之感。
书摘插画
插图

 这个世界幸福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