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 2012年8月 总第89期 艺术史:满足还是追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文景 2012年8月 总第89期 艺术史:满足还是追问

  • 版 次:1
  • 页 数:112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16728793
作者:施宏俊 主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编辑推荐

1.美术史家巫鸿的视角与方法论,影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学者,开掘出了学术新地。本期专题辑选了巫鸿关于“废墟”和“物尽其用”两个项目的思考,希冀读者从中体会“问题的艺术史”所关注的现实与思想的诸种面向。
2.温铁军讲演,《八次危机与软着陆》,解读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
3.以赛亚·柏林书简,首次刊发。另有柏林访苏之旅记行。
4.陆建德《回忆中的“新乐音”》,为朱利安·巴恩斯获布克奖的新作《终结的意义》(sense of an ending)所撰写导言。
5.冯象《青蛙约西》琐忆70年代,曹利群《度夜》琐忆60年代。
6.专栏作家小宝的专栏小说,首次在人文杂志刊发。
7.夏夜闲读,黄晓峰《谈鬼消夏》,默音《清谈聊斋》。

 
内容简介

艺术史专题,巫鸿、宋冬、陆智昌;讲演,温铁军谈《八次危机》;阅读与评论,以赛亚·伯林书简,访苏之旅记行;记忆,冯象、曹利群;诗歌,西奥多·罗特克;专栏,李长声、小宝。

作者简介

巫鸿、陆智昌、宋冬、温铁军、陆建德、李零、冯象、曹利群、李长声、小宝、王晓渔等。

目  录
专题 艺术史:满足还是追问
废墟上的中国当代艺术景观 / 巫鸿 肖铁 译
《物尽其用》六简 / 巫鸿 宋冬 陆智昌 张铎

讲演
八次危机与软着陆 / 温铁军
寒灯话旧事
——伯林的访苏之行 / 严 宾
以赛亚?伯林书简三篇
回忆中的“新乐音” / 陆建德
私摄影与宇宙中未被感知之维 / 夏德元
说易学革命(下) / 李 零
狄金森:使凶恶的房间变成一个家园 / 凌 越
青蛙约西
前  言
越来越多的艺术史学者都同意这样一种说法:20世纪是“教材的美术史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问题的美术史的世纪”。前者中的“教材”二字,意味着刻板的线性叙事,针对(满足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民族国家神话建构需要的)历史事实的组织—我们姑且不去怀疑这些事实的真实性,但仍然可疑的是其组织的方式—“教材的美术史”产生于一个目的,也最终高高在上地停驻在那里。而“问题的美术史”中的“问题”,实际是“议题”。抛出一个新的“议题”,进行突破既有叙事逻辑的新思考。过去被民族国家叙事所抛弃的“细枝末节”陆续浮上水面,过去习而不察的既有概念被重新放到流变当中的语言长河里进行检验。恰当的“议题”最终将我们引向了真正的“问题”,虽然严谨的学者会质疑在这样的艺术史中是否能够得到期待的稳定知识,但激动人心的是我们终于告别了昏昏噩噩,重新得以拥抱在追求知识过程当中所蕴育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去考察已经稳定的历史已经足以引发出如此多的争议;那么,任何对当代艺术的叙述尝试,将更加值得警惕和耐人寻味。因为我们早已放弃一切关于当代艺术的天真幻想;因为当代艺术是如此地充满着如熵如癌般自我膨胀的欲望,如此地,“以艺术的名义”欲拒还迎地周旋于老迈的权势与显赫的资本之间。不是吗?在当代艺术的场域中,艺术创作活动变成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一次命名,一记耳光。艺术作品本身—即使在许多艺术家心里—也不再是当代艺术的最终目的。一架梯子,一把钥匙。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我们还能否期待当代的艺术提供给我们思想,提供给我们教益,提供给我们信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狄金森:使凶恶的房间变成一个家园

凌越


合上狄金森诗集,我马上记起的诗句竟然是:“坟墓里的笑靥/使那凶恶的房间/变成一个家园——”这个酷爱以诗歌曲折地表白心迹的诗人,为何将自己终日盘桓其中的房间定性为“凶恶”?为何她越是狂热写作,她的形象却越发缄默?那个开启她灵感之源的“导师”究竟是谁?那趟决定性的费城之行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对自己耗费一生心血写作的诗歌持有怎样的态度?读狄金森的诗越多,那个席卷一切的“上面带有凹痕的漩涡”似乎就越是巨大,而那个成年以后终日身着白衣,在房间里飘忽不定的身影也就越发扑朔迷离。最后,我只好把自己狐疑的目光定格在她生前拍摄的一张照片上,这张照片被广泛地使用在她的各种诗选和传记的封面上,几乎成为她面对这个世界唯一的表情:这个脸上长着雀斑的女人(诗中自况),在时光的显影液中显得异常白皙,她的坐姿端庄,腰板挺直,她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穿着领口白色的深色连衣裙(据此可以判断这张照片照于30岁之前,因为30岁之后狄金森只穿白衣),她白皙的颈项上系着一条简单的饰物带。她的右臂搭在身体右侧的桌几上,桌几上铺着花桌布,上面有一本书籍(《圣经》或者《莎士比亚戏剧集》?这是她最喜欢的两本书)。她面容端庄,眼神里有着不容置辩的坚毅,正是这眼神将狄金森灵魂的秘密泄露。狄金森确实身材矮小,在给希金森的信中,她这样描绘自己:“我的身材纤小,像一只鹪鹩;我的头发蓬乱,像毛栗的针刺;我的眼睛,像客人留在杯里的褐色葡萄酒。”诗人小巧、温和、惹人怜爱,但是她所写的每一个字无不蕴含着她对自己潜在能量的清醒意识,而她外在的自我认知不过是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一种惯性而已,谁也没有把她的这番谦词当回事。请看希金森(狄金森曾给他写信寻求指导)对与狄金森首次见面的记载:

宛如急促奔跑的孩子的脚步中滑进来一个小巧普通的女人,她有两股光滑的红色头发,一张小脸有点像贝尔?多弗;不会更平常,也不漂亮的相貌——穿着朴素但精致洁净的白色凸棉花衣,还有蓝色带网状毛线披肩。她走近我,孩子似地把两株百合递到我是手里说:“这是我的引见。”

 文景 2012年8月 总第89期 艺术史:满足还是追问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