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神话

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理财 > 购房置业 > 香港房地产神话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349834
作者:陈友华,吕程 著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香港政府被普遍认为在“地少人多,土地稀缺”的香港缔造了“居者有其屋”的神话,从而成为内地政府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事实上,中国内地在1998年以来的住房制度改革中也确实学习借鉴了香港的很多做法,尤其是从香港舶来的一整套土地批租制度。已有研究和媒体宣传中,对于以土地的严格控制和公共住房政策为核心的“香港模式”更多的是推崇和赞誉,而鲜有对“榜样”的质疑。
  “香港模式”究竟是好榜样,还是坏典型?以此为榜样的中国内地政府,是否能寻获解决内地房地产市场诸多问题的良方?我们常倾向于将内地作为香港的参照标准,得出香港是个好榜样的结论,把两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地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毫无悬念的结果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当务之急,是将“香港模式”置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和城市之列,通过比较,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估,进而加深其认识,并进行必要的反思。
  本书正是基于以上的逻辑,以香港为鉴,期待能够为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改革与发展探索出前行的方向,甚至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

 

作者简介
  陈友华,男,1962年7月生,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主要从事人口学、社会学、社会政策、公益与慈善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0次,2007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人口学者奖”。
  吕程,女,典型八五后。童年怀抱过“香港梦”,爱过港剧,追过港星。年少负笈离家,北上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辗转南下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毕业。从事住房、人口等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现怀揣学术理想,脚踏社会现实,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

 

目  录
上篇 好榜样还是坏典型
第1章 香港土地真的稀缺吗
香港房地产业三大怪
二战后土地房屋需求的大爆炸
香港土地真的稀缺吗
第2章 港府的土地经营策略
高抛低压限制供给
土地用途管制与囤地
城市规划的碎片化
放开容积率管制
雄心勃勃的填海计划
“土地饥渴营销策略”助推房地产价格
第3章 公共住房:给予还是剥夺
政府理性算计下的公共住房决策演变
前  言
长久以来,香港政府被普遍认为在“地少人多,土地稀缺”的香港缔造了“居者有其屋”的神话,从而成为内地政府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事实上中国内地在1998年以来的住房制度改革中也学习借鉴了香港的很多做法,尤其是从香港舶来的一整套土地批租制度。已有研究和传媒对以土地的严格控制和公共住房政策为核心的“香港模式”更多是推崇和赞誉,而鲜少有对“榜样”的质疑。2008年香港某电视台推出了一期特别的真人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四位来自香港富裕阶层的中青年人士体验了一周香港800名无家可归者、12.5万名笼屋、板间房居住者的困苦生活。节目的宗旨是向世人揭示一个真实的香港:一面是基尼系数高达0.53(CIAWorld Fact Book, 2010),位居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发达经济体之首,一面却是以李嘉诚、李兆基、郭氏兄弟为代表的世界百强富豪在港岛遍地开花;一面是人均居住面积14.2平方米位居发达经济体最低,一面却是富豪动辄数亿的山顶独栋豪宅。
号称最自由开放的香港,政府对土地和楼宇市场却大举干预。香港政府通过严格的土地供给限制和高比例的公共住房策略,由政府坐庄把房地产市场变成纯粹的资本游戏。权力和资本从中攫取暴利,广大港人却深陷“高房价,高负担,低质量”的泥沼深渊,一辈子辛劳工作只求谋得一席立锥之地;房屋占有的严重不均也已成为香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推手;房地产一家独大导致香港营商和创新环境的恶化,不断削弱香港经济的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在对其他行业造成的挤出效应,租金等成本高企及垄断寡头市场的形成,为未来资金和人口的撤离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但是,即便地方政府完全按照中央政策落实调控,就可实现房价的平稳甚至降低吗?我们可以借鉴2012年底香港楼市调控陆续出台“双辣招”的情况,买家印花税与双倍印花税加起来,非本地居民及公司买家的税率可高达23.5%,本地居民购买第二套房的税率则为8.5%。以港府的执行效率,此项措施被严格执行无误。但港府数据显示:2013年4月份房价仅微降0.7%,而成交量却暴跌至2003年SARs期间水平,地产代理行业面临危机,地产股大跌,200万港元以下小户型被炒高,普通港人首次置业更难,地产商、地产代理从业人员屡次逼宫,甚至出现万人上街大游行,迫使梁振英公开表示“双辣招”是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承诺当楼市转趋稳定、土地供应充足,他将会第一个赞成取消楼市管理需求措施。”(中国新闻网,2013)同样,北京作为“国五条”调控最严城市,却是调控以来房价上涨幅度最大的城市。
  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其有效应对办法是在抑制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而中央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却走错了方向,增加交易成本①,增加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融资或贷款难度与成本,从而对需求与供给实行双重打压。从历次房地产调控效果看,对需求的打压有限,且很多需求只是被推迟,而不会因此而消失。与此同时,对供给能力的打压则是前所未有的,且大大超过对需求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扭曲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结果是房荒、市场恐慌和房价报复性上涨。
  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市场,土地的供给不会随需求增加而自然增加,土地供给量受行政力量支配而非供求定理支配。土地指标由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属指令性计划,且为此编造了诸多借口。为了让土地多卖钱,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充足地供应土地,自然会受到很强的激励去人为地制造土地供应的短缺(卫志民,2012)。由此可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属于“计划”+“市场”型,至少土地没有市场化,还是严格按照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推出土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权贵资本主义的典型。
  政府利用土地饥饿营销策略等推高了地价与房价。但不能因此将高地价与高房价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实际上才是幕后的最大推手。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与房价增长最快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也是城市土地供给短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短缺并不是因为这些地区无地可供,有时也非地方政府不想增加土地供给,而是受到中央政府土地供应指标的严格限制。
  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希望增加土地供给,通常做法有二:一是到中央政府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二是土地指标的异地交易。

 香港房地产神话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