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633472
作者:李晓萍 著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内容简介
     李晓萍著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 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基于纳入企 业异质性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从市场一体 化过程中企业区位选择出发,探讨中国地区发展差距 和地区生产率差距变 化的内在机理,解析当前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政策的微 观机制和实施效果, 不仅更加贴近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而且为探讨中国 地区发展差距和地区 生产率差距变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 证分析的检验,本书认为基于该视角的研究不仅能够 为近年来中国地区经 济发展差距缩小与地区生产率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并存 的现象提供合意的解 释,而且能够揭示多年来我国协调区域发展政策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进而 有助于为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翔实的理论支撑和合理 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李晓萍,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从事产业经济、产业政策与空间经济研究工作。主持中国产业政策反思与重构、中国产业政策程序与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研究方面的课题。先后在《比较》、《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改革》和China Economist等发表文章10余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一、重点和难点
二、对已有研究的拓展
第六节 研究方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实证结果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二:(1)经济地理驱动,即随着转型经济中计划经济成分的下降和市场成分的提高、区域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贸易成本的下降、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和区位对企业和劳动力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而累积循环过程加剧了区域之间上述变化带来的不均衡。(2)企业异质性带来的区域内生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企业层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经济活动的初始分布之间的互动。一旦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跨区域的在位企业可能开始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依据重组动态做出不同的反应。Okubo和Tomiura(2010)采用日本制造业的数据,考察企业生产率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如何发生变化,结果证实中心区域具有更高的平均生产率,但是也发现企业生产率是分散的,存在很大的离差,中心区域尤其明显。也就是说,异质性企业的存在引致的选择效应与分类效应,导致地区间生产率差距,进而引起地区间内生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五、简要评述
  过去20多年间,新经济地理关注的问题是区位的宏观异质性,以及此现象如何由完全相同的人和企业的微观决定内生形成。引入异质性企业理论的"新"一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传统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存在显著差别,它放松了企业同质性的假定,更强调微观层面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如劳动者异质性、企业的异质性)在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新"一新经济地理理论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发现和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差距对经济地理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其给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提供了一种选择机制/分类机制的发现和论述。这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突破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1)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引入实现了对以往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扩展。

  ……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