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公民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公民社会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088382
作者:唐晋 主编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就开始形成。最早感受到公民社会来临的,并不是“超女选秀”,而是城里那些戴着“红袖箍”、平时扭秧歌跳舞的老人们。他们背后既没有政府组织,更没有公司策划,一些热心老人却把这些组织管理得井然有序。事实表明,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超出我们的预想。
  社会管理中的许多模式都是西方舶来品,比如NGO,这些形式需要引进和改造并为我所用,“凡是西方宣扬的,我们就拒绝”这种简单的思维逻辑不可再用。然而,目前中国NGO的处境很尴尬,政府审批苛刻,对民间组织存在极度的不信任,严重束缚了正常的、健康的民间组织的发展。
目  录
法治成就大国——《大国策》系列丛书导言
“善政”与“善治”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协同发展
 中国公民社会:现在与未来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
公民意识的自我测量
 公民主政治下的为民之道
 公民权与公民社会
 公民资格的构成
 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
决策者要对民主心怀敬意
 共决策听证:行政民主的价值和局限性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俞可平
公民社会的几个重要概念
公民社会,总的说来,对于当今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而言,还是一个新的事物。中国公民社会本身正在形成之中,还很不成熟,其典型特征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展露。与此相一致,对中国公民社会的认识和研究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突出地表现在对一些重要范畴和概念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分歧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如果核心概念歧义过大,既不利于讨论的深入,更不利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所以,在讨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整体制度环境之前,有必要就若干重要范畴表明我们的理解。
(一)公民社会
在中国学术界,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虽然国内学者目前仍然交叉使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和民间社会三个术语,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术语,也是对Civil Society的经典译名,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译本。但这一术语在传统语境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贬义,许多人事实上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而且容易把这里的“市民”误解为“城市居民”。“民间社会”最初多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的民间组织时加以使用。这是一个中性的称谓,但在不少学者特别是在政府官员眼中,它具有边缘化的色彩。“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 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
我们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由于它既不属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又不属于市场系统(第二部门),所以人们也把它们看作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问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
(二)民间组织
书摘插画
插图

 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公民社会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