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面具脸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面具脸谱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3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9459530
  • 丛书名: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刘莹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编辑推荐

    刘莹编著的《中国*美面具脸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门类中,选择具有视觉美感的传统美术和手工艺作品——面具脸谱,对构成其形态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描述和分析,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其珍贵而又独特的价值。这项美好的传统艺术蕴含了人们的创造智慧,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内容简介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是“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一,由刘莹编著。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脸谱的有关内容。
     面具脸谱与原始巫术、乐舞等一脉相承,同时与民间戏曲、歌舞、信仰观念等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渗透并交织在一起的。它不仅作为一种道具和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成为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内容。

目  录
序  王文章
前言  王海霞
一、面具脸谱历史沿革
  (一)面具原始社会——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近代
  (二)脸谱唐五代——宋金元——明清
二、面具脸谱的种类与分布
三、面具脸谱的制作工具与工艺流程
  (一)面具制作
  (二)脸谱制作
四、面具脸谱的保护与传承
五、面具作品赏析
六、脸谱作品赏析
前  言
王海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最美”系列(第一辑)是为配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编创的介绍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读本,包括剪纸、年画、皮影、木偶、唐卡、风筝、泥塑、织染绣、玩具、面具脸谱。虽然这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因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其形式美感十分显著,故选择这些项目作为“中国最美”系列的开篇,让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也是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所做的一份努力。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面具脸谱历史沿革 (一)面具我国的面具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运用于狩猎、巫术、丧葬、灵魂崇拜等活动和仪式。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社会思潮使得面具从幼稚向成熟过渡,此时的面具多为青铜制造,尤以宗教祭祀和各种乐舞使用最为普遍,风格威严庄重,但形制比较单调雷同。这一时期,傩祭作为一种岁时巫术仪式逐渐固定并盛行起来,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盛大的驱傩活动,其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主持傩祭的人物叫做方相氏,他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金属面具,十分神秘可畏。汉唐时期,面具多用于傩祭和百戏,宗教色彩有所减弱,向着娱人化和戏乐化方向发展,木、竹、布等取代青铜、玉石成为制作面具的主要材质,其风格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实用功能开始减弱,审美功能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宋元时期世俗文化繁荣发展,傩祭与当时流行的说唱文学、杂剧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驱傩表演已具有了一定情节,舞蹈向戏剧转变,形成了傩戏。傩戏演出所用面具众多,因此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手艺人,公开销售各种面具。明代初期,原本在中原一带盛行的傩戏,受战争频繁、民族迁徙、各族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向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明清以降,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傩文化日趋衰落,而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的傩戏却蓬勃发展起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面具风格并延续至今,此时的面具基本为木质,外表精致美观。另外,以西藏、青海为中心的藏戏面具以及各地流行的镇宅辟邪的“吞口”等悬挂面具都有所发展。近代以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具跳神”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逐渐式微,然而近些年,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的开展,不少地区的面具文化又重新焕发光彩,进入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
(二)脸谱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文化符号。所不同的是,脸谱不借助其他材质,而是直接在颜面上勾勒描彩,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化装艺术。脸谱艺术是在唐五代时期乐舞、戏剧盛行的粉墨涂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化装侧重于角色的塑造,具备了脸谱的一定功能。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出现了角色行当的划分,形成了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的涂面化装类型。洁面只是略施彩墨以美化人物,用于末、生、旦角色;花面则用于净、丑行当,用夸张的色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宋代,各地节俗盛行社火(各种杂技、杂耍的总称),涂面化装被广泛用于这种表演活动,从而形成了另一种脸谱类型——社火脸谱。明清时期,戏剧创作的空前繁荣和角色划分的更加完备,使得脸谱发展趋向成熟,净、丑两角分工日益细密,促使脸谱创作更加千姿百态。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诸多地方剧种及脸谱谱式,这些脸谱与前代一脉相传又不断创新,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装艺术。在多种谱式中,尤以京剧脸谱最为丰富,风格最为典型,而其他地方剧种脸谱则是别具一格,较多地保留了浓厚的民间特色。
书摘插画
插图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面具脸谱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