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山.文山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文化文山.文山市》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2105621
作者:张玉娥 主编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内容简介
  《文化文山:文山》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插入其中。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目  录
总序

第一章 长河悠悠遗响先看
写在历史的拐弯处
话说文山“学海
古寺印记
四门八景增秀色
文山古今名联
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从文山之名说开去
走近千人书碑
苗族从这里走向世界
星星之火映天红
彝山深处红土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土洞箫是一种用泥土烧制成的腔体乐器,流传于文山市追栗街镇。由于很多老人都会做,腔体又很容易开裂破损,所以在当地人的眼里不是什么很起眼的东西。老寨70多岁的乐手李大爹告诉我:“这土洞箫啊,是族外的人叫的名字。我们彝族诺科人把它称为‘底劳喇’。它和我们的老祖宗一同存在了几千年,它就像我们家中的一件小物品。我这一辈子做了百多个了吧,也丢了百多个。反正想吹就做,吹过放久了,裂开就丢。手上的泥巴东西,又不值钱。”殊不知他们经常很不经意丢弃的泥巴东西,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在音乐世界里那是专家们难得一遇的活化石啊。
  埙是中华大地上最为古老的吹口气鸣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也可能是寒冷时两手相握用嘴吹热气取暖,无意中吹出声响而模仿。无论是哪种发现应都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之后随着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
  埙的历史十分悠久,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表明,在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着这种乐器。其后在甘肃省火烧沟遗址(距今3700年左右,属夏朝末期)、河南二里冈遗址(商代前期,距今约3600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商代后期距今约3300年)也都有陶埙出土,埙是在7000余年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埙是单孔的,后来古人在埙体上戳了个洞,发现这可以产生不同的音响,于是有了单音孔埙、双音孔埙。到了距今3600年左右,我们的先人们在单孔埙上开的孔戳到了三个,发展成了四孔埙,安阳殷墟陶埙就是这样的。秦汉以后,音孔发展到了五个,加上吹孔便成了六孔埙。《尔雅》记到:“埙,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现代的埙已经发展成一个行业,大的小的,琳琅满目;单色的彩色的应有尽有,却再也没有三音孔的,因为谁都不想回到遥远的古代。
  文山的彝族三眼土洞箫形体为平底卵形,用泥土捏制而成。有三个音孔,内l外2。吹口在上,呈斜坡状。我们把三眼土洞箫摆到各个时代埙的行列里一比较,其与河南二里冈及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音孔埙为同一类型,它俨然就是商代埙的再现。也就是说,21世纪的彝族诺科人几乎原封不动地还使用着3600多年前的三音孔陶埙。
  三眼土洞箫.远古的呼唤。如果你能亲耳听一听土洞箫的演奏,那会是你这辈子难以忘怀的体验。当乐手就口而吹的时候,霎时间,一缕深沉的咏叹从地底升起,直透你的心房,你一时之间会觉得有些恍惚:它是乐音吗?说它是乐音,是因为它的母体可称为腔体乐器。说它不是乐音,是因为这种声音是那么沧桑,那么特别,那么厚实,穿透力又那么强。声音忽而单个地冒出,就像一个身着盔甲的勇士在我们面前走过;忽而牵着手一簇簇涌来,仿佛一群戴着长长飘带帽子的村姑在林间漫步。埙音将现代的你我置入缥缈的古代,游历一方后又拽回这远离尘嚣的彝族山寨。
  ……

 《文化文山.文山市》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