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9094065
  • 丛书名: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作者:(日)前田哲男 著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编辑推荐

前田哲男先生的《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通过研究日军无差别轰炸的行动决策、实施过程、作战特点、灾难后果等问题,揭示了日军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由“走向轰炸重庆的道路”、“无差别轰炸的开始”、“百一号作战——井上成美的又一副面孔”、“走向珍珠港的道路”、“空袭下的周恩来与他的同志们”和“从重庆到广岛”六部分组成。前田哲男先生大范围地搜集中日双方档案、地方史志、报刊时论等原始资料,明确指出了重庆大轰炸作为无差别轰炸典型的个案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日〕前田哲男是日本著名自由撰稿人、军事评论家,现为东京国际大学教授。著有《自卫队的历史》、《战争与和平》等多部有影响的著作。

  翻译:王希亮,黑龙江省社科院的中日关系研究员。
目  录
总序
前言
致中国读者

时代背景与主要人物
第一章 走向轰炸重庆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诞生
战略轰炸的诞生
石原莞尔的锦州轰炸
越过大洋轰炸南京
大武汉保卫战
建设武汉W基地
重庆轰炸
第二章 无差别轰炸的开始(1939年)
前  言
  总 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走向轰炸重庆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诞生
  又一次长征
  “到重庆去!到大后方去!”
  1938年末,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的第二个冬天,中国民众的抗日意志通过这句话表现出来。当时,上海、南京已经沦于敌手,北平城内也住进了日本兵,中国大陆沿海的大半被敌人夺取,只剩下长江沿线的抗战之路。各色人物乘着大小各样的船只溯长江而上,他们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在放弃武汉三镇抗日据点之后,奔向正在建立中的抗战首都。如蚁队大移动般地行军,踏上了环绕在四川盆地的高峰上的羊肠古道,这是通往古代蜀国的唯一道路,当年是刘备和诸葛亮的领地,又被称做“天府之国”的四川省。李白曾形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不肯放弃抵抗的人们高唱着抗日歌曲终于集结在重庆。这是又一次长征,如同叙事诗般的壮举。初步推算,从武汉陷落到重庆抗日根据地建立,大约有1000万沿海及沿岸地区的人在战火中转移到西北或西南地区。其中有700万人进入四川,定居在面向长江、该省第二大城市重庆及其周边的人口有100万以上。
  古老的山城在春秋时期是巴子国的古都,秦时称巴,唐称渝州,宋代以后成为商都重庆。但是,突如其来的形势和任务使这里变成了抗战首都。重庆眺望着全中国,面向着日本军。几年前,毛泽东的红军曾徒步行军25000里,大西迁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不同的是,长征的艰苦和严峻在这里化成了民族的热情和团结,男女老少、不同政党、各类企业在共同的救国意识下集结。他们在共同的意志下行动,抒发共同意志的事例,在世界史上也值得特书一笔。此后的抗日战争中,这些从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迁移到四川盆地大后方的人们同“平原地区的父老们”一道,拧成了一股绳而战斗着。
  退却作战的最后屏障

 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