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MOOK 第十二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悦读MOOK 第十二卷

  • 版 次:1
  • 页 数:190
  • 字 数:27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9148373
作者:禇钰泉 主编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逢五、逢十,中国人都是要隆重纪念一番的。凑巧得很,今年有多个逢五、逢十的纪念日。我们的共和国度过了六十周年;伟大的“五四”运动也经历了九十个春秋……这使许多人忙碌起来。报载,解放军战士已在炎炎烈日下加紧操练,准备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文人学者也纷纷提起笔来,写书,著文……
想来,今年或许会有不少好书、好文章面世。事实也是如此!在编辑这一卷《悦读MOOK》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原先准备的组稿计划与许多作者正在从事的写作不谋而合。
通读这一卷稿件,看到涉及某几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文章比较集中,有回忆的细节,有分析的论文。仔细一想,这并不意外。历史离不开创造历史的人物,撰文著书,必然离不开这许多年来对中国历史*影响力的人物。
王充在《论衡》中说:“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了解“古”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对过去心明眼亮。而“知古”并不是一件易事,别看仅仅过去一个甲子,就是这一二十年的近事,不少人也已不太清楚了。最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关于历史的真实记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好好保存,已经或正在流失。因此,我们觉得当今的文化界、学术界以及媒体等有关方面似有责任认真地做一些细致的工作,把真实的历史留下来。通过仔细地分析研究,去芜存精,从中引出历史的教训,鉴古思今,以鼓励人们更好地创造未来。
  若能这样,也许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目  录
特稿
 《枯树赋》的解读及其他
 关于大字本诸话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转向
 为了凭吊的重读
往事
 “湖南农民运动”考
 一九四九年:茅盾与张元济的一段新缘
 泪水浸泡的世界
议论风生
 续貂录/想起了爱伦堡同志……(外一篇)
 读史笔记
 说中国筷子
 可怕的忽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特稿
  《枯树赋》的解读及其他
  庾信作《枯树赋》以寄身世之悲慨,篇幅短小,五百余字。但用了象征的写法,典故繁密,文意颇为晦涩,原本流传不是很广。清人许裢编《六朝文絮》,专收短篇骈体美文,庾信之作入选最多,而独无《枯树赋》,原因想必就在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文革”风雨零落的岁月,毛泽东耽好此文,并就文章意蕴对专门为其服务的高校教师所作注释提出批驳,这篇短文因此格外出名。但《枯树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毛泽东之见解应如何看待?他又为何对这篇情怀低沉绝望的文章好之如此,乃至临终前不久仍吟咏嗟叹、为之低徊?这些都有值得一说的地方。
庾信是南北朝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原本是梁简文帝萧纲做太子时身边的文士,侯景叛乱,曾奉命率兵御敌。北兵素强悍,而庾信只是一个贵族出身的宫廷文人,对战阵之事恐怕连听说也有限,结果当然是失败。而后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继而奉命出使西魏。就在他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而梁王朝的历史也就到此结束。庾信被留在长安,担任一些名义好听却无任何实权与实职的官职,想回归南方而不能。对庾信来说,他的后半生经历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被强迫:无论领兵作战还是出使北朝,皆非自己选择,蒙羞仕敌,其自喻为“倡家遭强聘”(《拟咏怀》之三),更觉愧耻。杜甫《咏怀古迹》诗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庾信在经历国家毁灭、宗族颠覆、孤身飘零的惨痛之后,对生命在外力压迫下的无奈有着极为深切的感受。
  ……

 悦读MOOK 第十二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