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有原则,无条件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爱孩子,有原则,无条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844192
作者:金波 编著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家教的热门话题,通过案例展示“爱”和“教育”的*结合点,帮助父母,特别是帮助那些身为“成功人士”的父母,反思自己的“爱”,理解爱孩子的深层内涵和由爱而产生的误区,以及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提出建议,帮助家长从爱的误区中清醒过来,重新调整家教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将来自立于社会并有所作为创造条件。
目  录
第一章 爱的对立面,是娇惯
娇惯,是扼杀孩子未来的最好武器
不要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
包办代替,只会剥夺孩子的生活能力
事事满足,是培养“恶少”的“最快”途径
攀比炫耀,是教会孩子“恶习”的“最好”方法
养尊处优,是“好逸恶劳”的催化剂
第二章 爱孩子,就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爱孩子,就要从严要求孩子
欣赏孩子,但也不能忽视孩子的错误
及时给孩子“剪枝打杈”
当孩子乱花钱时,引导他
当孩子结交不良朋友时,规劝他
当孩子有不良习惯时,改变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所中学组织夏令营活动,一位学生的父亲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独立生活,竟然请了假,骑着车远远地跟在学校队伍的后面。到了晚上,老师查铺时发现床底下有个人,叫出来一看,原来是那个学生的父亲。这位父亲说,孩子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怕他晚上睡觉从床上掉下来。这件事令老师哭笑不得。
  这个家长的行为并非个例。在生活中,处处为孩子“着想”、事事为孩子“包办”的家长,实在太多了。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过度保护和包办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
  在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请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点,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需要有人做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独立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的包办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没有能力。
  明智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会“事事”关心,虽然这样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总是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处处为孩子包办,有哪些危害呢?一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人的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过度的保护实际上限制了儿童智力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过度保护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探索,去努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智力。更糟的是,由于很少有需要自己动脑、动手的情境,这样的儿童进入社会后常表现软弱、退让和懒惰,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愿动脑筋想问题。
  二是压制孩子的求知欲。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分保护(限制)的孩子,其父母已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他活动的内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他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爱孩子,有原则,无条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