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十一五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十一五规划)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7118293
作者:金实 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内容简介
光阴荏苒,万象更新,21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全国中医药院校招生结构相应出现了较大调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委托,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
中医内伤杂病是中医内科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内科疾病的范围甚广,但大致可分为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两大类。按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会议的规定,将外感病证列入《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研究》一书中,而内伤杂病的证治则属于《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的范围。内伤杂病主要是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该类疾病病因大多以情志失调、饮食不洁、劳逸失宜、禀赋遗传、他病损伤等内伤原因为主,辨治方法大多按照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类证治。值得指出的是内伤杂病和外感疾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难以截然分开。如外感疾病邪气稽留,内人脏腑,可导致内伤病证,而内伤杂病容易感受外邪,或因感受外邪而诱发加重。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两者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给疾病分类造成一定的困难,本书选择的病种仅仅是相对而言的以内伤杂病为主的病证。
目  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病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 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咳嗽
 第二章 哮病
 第三章 喘证
 第四章 心悸
 第五章 胸痹
 第六章 不寐
 第七章 痴呆
 第八章 胃痛
 附:痞满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活的灵魂,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疾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恰当地运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辨证论治方法包括四诊收集、辨证分析、确定治法、建立处方等方面,它贯穿于诊治病人的全过程,包含医生诊治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疾病诊断治疗程序如下:首先收集四诊资料,确定主症、主诉并完善病史,为明确诊断奠定基础,根据主症特点、兼症及舌脉明确辨证要点,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确立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一)全面收集四诊资料
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辨证所需的全部资料。
1.抓主诉、主症主诉是病人就诊的最痛苦、最主要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中医的诊断与主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诊断相应,基本决定了中医诊断。
2.围绕主诉进行问诊要全面、系统、确切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即掌握病人的主症特点、诱发及加重的因素、兼次症为何,帮助分析辨证。
3.结合望、闻、切诊望诊包括望舌、神、面色、体态、巩膜及其他分泌物(痰、尿等);闻诊包括病人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声音,有语声、咳嗽、呼吸、肠鸣等;切诊包括脉:腹、肌肤等,以进一步判断寒、热、虚、实。
  (二)据证分析,方法得当
辨证分析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并进一步作出诊断的过程。包括病名诊断(基本与主症相符)与证候诊断(结合主症特点、兼次症与舌脉)两部分。
  ……

 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药研究生/十一五规划)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