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第14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国际汉学.第14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6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4742200
  • 丛书名:国际汉学
作者:任继愈 主编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第14辑)》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相关推荐:

《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追忆恩师朱政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卢龙光教授采访记、对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的研究,如四书、三国演义、孟子、离骚等,读《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

      《国际汉学.第二十五辑》(龙伯格的《汉字的传统历史:17世纪耶稣会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与英国前汉学文本(大中国志)》,李文潮的《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译文、好论文)

《国际汉学.第二十四辑》(许多文章在国内学术期刊中为独有的,同时本期还刊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德国汉学家郎宓谢、澳大利亚汉学家费子智访谈及研究文章)

《国际汉学.第二十三辑》(海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法国日本德国俄国汉学研究探索,书中既有传教士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宗教研究)

《国际汉学.第22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组稿,职称评审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国内关于汉学研究相当有地位的学术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1辑》(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专栏,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0辑》(汉学,中西文化交流桥梁,本辑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汉学基本文献的翻译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刊出,文献和研究价值极高)

《国际汉学.第19辑》(《张诚书信选译》、《<中国话本小说集>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发表,传教士汉学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国著名传教学家柯蓝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长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

《国际汉学.第18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西方汉学文献 传教士汉学研究 汉学史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汉学书评 传教士 美国汉学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际汉学.第17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纪念齐赫文斯基 普实克 汉学家田仲 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国汉学新书)

《国际汉学.第16辑》(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从《黄侃日记》看黄侃先生与海外汉学界之交游、切尔卡斯基与俄国汉学、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汉学时代的代表,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国际汉学.第15辑》(花之安到卫礼贤、高利克访谈录、米列斯库、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和利用、卫匡国的《中国文法》、高本汉及其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内山知也的隋唐小说研究……)

《国际汉学.第13辑》(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马西尼访谈录、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怀柔远夷”话语中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浅析巴拉第卡法罗夫《元朝秘史》的译注……)

《国际汉学.第12辑》(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珍贵的俄中关系档案史料)

《国际汉学.第11辑》(国际汉学任继愈 汉学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 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

《国际汉学.第10辑》(讲述了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广州葡囚书简、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等)


 
内容简介

《国际汉学》是一部研究汉学的文集,文章涉及汉学专家的理论研究,汉学家访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本书是其中的第十四辑,包括传教士汉学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方、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文献研究、中国宗教、思想与民俗研究、中国历史研究等方面。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他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识到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岁。


目  录
特别关注
季羡林寄语汉学研究和北外汉学中心
《国际汉学》编辑部各位同仁和任继愈主编在一起
汉学—家言
我对国际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
世界观·科学·社会:对批判性汉学的思考
海外汉学语境中的中国文化阐释
汉学家访谈录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访谈录
汉学家专页
法国汉学家苏远鸣
汉学史研究
19世纪末至今的捷克汉学史
传教士汉学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由石窟艺术引发的中国美术热
  法国的沙畹(Emmanuel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是首先研究中国石刻艺术、后来又以一系列杰出的汉学著作闻名的汉学大师,1889年他到北京任法国驻中国使馆随员,1893年任法兰西学院汉语教授,同年出版《两汉石刻》(LnSculp-turesurpierreenCluneoutempsdesdmudynasLiesHan),打开了研究石窟艺术的大门。1907年他考察陕西周唐陵墓、四川汉阙、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记录济南石刻,通沟高句丽墓葬,拍摄500幅照片,印成两辑,连同文字一卷,总题《华北考古记》(VissionArchdoLogiquedanslaChineSepterztrionale),干1913-1915年在巴黎印刊。云冈、龙门、巩县三大石窟最早的图像因此得以保留,而有些实物现已不复存在,图片中佛教艺术x约占半数。斯坦因在新疆所获中文文书,后来交给沙畹解读,沙畹出版了《斯坦因在东突厥斯坦发现的中文文书》(l_eDocumentschi-nois,Oxford,1913).从而为丝绸之路学中的简牍学研究奠定了基石。
  新疆境内沿着古丝路分布着许多石窟寺庙,规模最大的克孜尔石窟,西距拜城60公里,据213窟西壁上留下的铅笔女人像和1879年1月15日俄文题记,记得早已有俄国人到那里考察,推测可能是博物学家李格尔。20世纪以来,德日饿法英等国的考察团都一再新疆各地考察石窟寺,发掘文物,剥取壁画,劫运佛像。德国柏林民俗学馆在1902到1914年间四次组团到新疆。1902年派遣普鲁士皇家考察团到吐鲁番进行考古调查,由格伦威德尔(Allbert,Grinwdedel,1856-1935)和休士博士共同主持,于1902-1903年发掘了吐鲁爵的亦都护城(即王城。译者注)故址,将46箱文物运往柏林。考察报告《亦都护城及其附近考古报告》1906年在慕尼熙刊印,将高昌古都亦都护城保留的犍陀罗式佛教艺术世,寺院中的壁画有印度、月氏、古突厥、网鹘、西藏和中原式样,报告开创了址研究。
  从904年9月到1905年12月,由勒柯克(AlhertvonLeCoq.1860-1930)主持的第二次考察,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调查遗址。考察报告《高昌图录ho.Berlin)到1913年才出版(1979年奥地利格拉兹出版社重印),图版了彩色版45页,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和胜金口遗址都有图录。勒柯克认为这里和库车、巴米扬壁画同属中亚绘画式样。第三次考察由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会合后1905年底到1907年4月结束,在库车、拜城、焉誊、吐鲁番剥取大量壁画并运走塑像。在1913年1月-1914年2月,勒柯克率领第四次普鲁士皇家考擦团到库车托木舒克、克孜尔石窟寺盗运文物。仅从克孜尔石窟36个洞窟取走的壁画就有328.07平方米,被切割成252块,收藏在柏林印度美术馆。吐鲁番伯孜克里克打窟壁画因盗剥亦损失惨重,后来在二次大战中半数毁于战火。

 国际汉学.第14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