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10132242
  • 丛书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者:宋伟 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内容简介

  《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试图从批判的视域和立场出发,来理解和界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这种有意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祛除这两者之间难以辨识的庞杂歧义性,使其真正的精神实质及内在的理论意蕴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显露出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对话的可能性及其意义之所在。在作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两者都坚持从批判的立场出发对理论与现实进行质疑和颠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维策略,都可以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理论旨趣上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两者同属于批判理论的思想谱系。本研究成果上述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原创性,对于我们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评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接合
一、后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
二、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接合
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幽灵学

第二章 马克思批判哲学与后现代解构策略
一、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的批判性理论
二、作为批判哲学的马克思哲学革命
三、作为激进变体的后现代解构策略

第三章 后现代性开端与马克思的当代阅读
一、后现代开端: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
二、后现代语境:马克思的症候阅读
三、认识论断裂:黑格尔的理论债务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一、形而上学终结与当代哲学转向
二、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范式转向
三、后现代理论范式中的马克思哲学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后现代意蕴

第五章 后现代转向与传统形而上学终结
一、后现代转向与后形而上学思想
二、工具理性神话与知性思维的消解
三、形而上学谵妄与本体思维的解构
四、主体自我镜像与主体哲学的瓦解

第六章 启蒙辩证法与工具理性批判
一、理性的奠基
二、理性的确立
三、理}生的吊诡
四、理性的崩溃
五、艺术的返魅

第七章 现代性批判与现代性终结
一、现代性谱系的多副面孔
二、事件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危机
三、资本现代性视域中的时代精神状况
四、现代性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

第八章 实践生存论美学与艺术本体论追问
一、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美学的当代阐释
二、主客二分认识论美学的反思批判
三、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艺术审美追问
四、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承诺
五、生存本体论维度中的当代艺术学

第九章 当代空间转向与空间生产理论
一、空间转向与当代思维方式变革
二、空间转向与当代文化理论重构
三、空间生产论与空间权力论
四、空问转向与身体转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后记
前  言
  后记
  在即将交付书稿时,我想终于可以将多年来一直关注和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做一个阶段性的交代了。按理说,这个交代应该使自己获得些许的轻松感——终于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然而,这种期待中的轻松感并没有如期而至,让我感受到的反而是更多的遗憾与疑惑。因为,我深知探讨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很难交出一份令人十分满意的答卷。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面对这一充满疑难的问题,我始终抱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念,本书的完成应该说是对多年来坚持的一种回报吧。
  坦率地说,本书并未实现自己当初的研究设想,枝杈太多,聚焦发散,疏密不均,留有许多拼接的印迹。现在,作为一种未完成的遗憾,只好“如此这般”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好在后现代主义一贯主张并置拼贴,追求“谱系”或“星丛”的话语效果或理论形貌,权且作为一种安慰的理由。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既难以把握又费力不讨好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说起来有点长。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后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看,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认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联,实际上已经构成理解当代思想史的最为重要的议题。从此意义上说,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关系的当代阐释是一个直接关涉到如何理解当代思想史的十分重大的理论议题。
  当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语境中相遇,或者说当马克思遭遇后现代,无论会产生怎样的奇异效果,两者的相遇或遭遇已经构成了重要的当代思想事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思想事件或理论议题,显然难以用简单的方式——即或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可以轻易地打发掉的。因此,与其将其视为一种奇异的拼贴游戏,不如认真严肃地对其加以深入讨论和辨析。
  目前,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后工业时代或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丧失了解释当下现实的有效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勃兴,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社会生活日益时尚化、碎片化、平面化的文化表征,是一种具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的思想模式,是一种拒斥深度、反对崇高的语言文化游戏。因此,后现代主义与具有崇高革命理想、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总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不仅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甚至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两种思想体系。
  虽然,上述观点表达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论立场,前者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上宣告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后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指责后现代主义,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无法对话沟通的巨大鸿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对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认为,在看待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这种误区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重构,封闭了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与更新的可能性。因而,“在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建构一种必然对立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误导,而且是反生产的”。在托尼·本尼特看来,“这种倾向忽视了后结构主义的解构主义中反形而上学以及反中心主义的理论旨归与马克思理论所包含的理论倾向的相关性,甚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激发的关系。显然,这种看法导致了各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它们都在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修订,从而与其经典形态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模糊。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引发任何的尴尬,正是通过这种从未间断的修正,理论的主体部分才保持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力量而具有的有效性或者解释力”。
  ……

 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