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生物世界 >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 版 次:5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104685
  • 丛书名:自然文库
作者:(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编辑推荐

2014中国好书奖获奖图书

2014年《新京报》年度好书

2013年美国国家学院**图书奖

2013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终入围作品

2012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这本书,文字介于“科学和诗歌之间”,是“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位生物学教授的生态学课程,是一本观测翔实的物候记,也是一部流动生机的纪录片,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此书是以一系列对古老森林的一小部分进行观察发现的形式展开的。每天的叙述记录了发生于每一次寻访中的事件。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带我们领略了被大家所忽视的自然现象。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生物间的相互联系,读罢此书,会产生亲近大自然的迫切愿望。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小的微生物和*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作者简介
戴维`哈斯凯尔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除了发表许多科研文章外,他还发表了数篇关于科学与自然的随笔和诗歌。哈斯凯尔因其创造性地将科学探索、冥想练习和社区行动结合起来而获得了全国关注。2009年,卡耐基基金会、凯斯基金会将他命名为田纳西年度教授,该奖项只授予获得国家荣誉或对大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教授。“牛津美国”将他列入2011年美国南部*创意的老师。他现在是南方大学的生物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
目  录
1月1日——伙伴关系
1月17日——开普勒的礼物
1月21日——实验
1月30日——冬季植物
2月2日——脚印
2月6日——苔藓
2月28日——蝾螈
3月13日——獐耳细辛
3月13日——蜗牛
3月25日——春生短命植物
4月2日——电锯
4月2日——花朵
4月8日——木质部
4月14日——飞蛾
媒体评论
哈斯凯尔带领读者进入一种介于科学与诗歌之间的新的自然文学流派。在这种风格下,不可见之物显露原形,微小事物变成宏大的事物,生命的复杂与美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现。——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戴维 哈斯凯尔在坎伯兰高原上一米见方的小天地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此过程中,他如同以往任何作家一样,清晰地看到了整个富有生机的地球。文中的每个章节,都会教给你新的东西!——比尔·麦吉本(BillMcKibben),著有《即将到来的地球末日》
  在这些篇章中,戴维·哈斯凯尔以利奥波德、约翰 缪尔和梭罗的笔法,刻画出演化过程中的美与复杂。对那些希望多到野外去找灵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理想的随身读物。哈斯凯尔非常了解森林以及林中的生灵。他渊博的知识给野外探险者提供了*指南。散文的写作风格,与自然研究中所觅得的诗意宁静相得益彰。这部著作堪称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格雷格·格拉芬(GregGraffin),著有《无政府状态的演变:无神世界中的信仰、科学和坏宗教》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两名西藏喇嘛手握铜质漏斗,俯身朝向一张桌子。彩色的沙子从漏斗顶端泻出,洒落在桌子上。每条细流都为逐渐扩大的坛城增绘了一根线条。喇嘛们从环形模型的中心开始,先沿着粉笔标出的印记描绘出基础轮廓,而后依靠记忆,对成百上千处细节进行填充。
  佛教的象征物——一朵莲花,位于正中心。外围是一座华丽的宫殿。宫殿的四扇门朝向绘着各种符号的彩色同心环打开,这代表着通向菩提之路。坛城要花费好多天才能完成。然后,人们将沙画扫除掉,混成一团的沙堆被倒进水中,顺水流走。因此,坛城具有多层意义:首先,创作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其次要留意一种混杂与融合的平衡关系,坛城的设计中还包含着象征意义,此外,坛城本身的无常也发人深省。然而,这些性质都不足以定义建构坛城的终极目的。坛城是对生命之路、宇宙以及佛教菩提的重构。人们从这幅小小的圆形沙画中,看到整个宇宙。
  一群来自北美的大学生簇拥在近旁一根绳子后面,像苍鹭一样伸长了脖子,观看着坛城的诞生。他们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大概是被画作吸引住了,抑或是沉醉于喇嘛们生活中的
  Xii
  异域性。这些学生参观沙画,是他们第一堂生态学实验课的开班仪式。接下来,课程将在附近的森林里展开。学生们往地上扔一个铁环,创建自己的坛城。整个午后,他们要研究那块圆形的土地,观察森林群落的运行。梵语mandala的一种译法就是“社群”或“群落”(community)。因此,喇嘛与学生从事的是同样的工作:凝视一座坛城,提升自己的心灵。这种相似性并不止于语言与象征意义上的重合,而是更有深远的内涵。我相信,森林里的生态学故事,在一片坛城大小的区域里便已显露无遗。事实上,步行十里格路程,进行数据采集,看似覆盖了整片大陆,实际却发现寥寥。相比之下,凝视一小片区域,或许能更鲜明、生动地揭示出森林的真谛。
  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宇宙,是大多数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悠远主题。尽管我们的隐喻是由西藏的坛城引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同样能找到类似语境。布莱克的诗歌“纯真预言”(AuguriesofInnocence)更甚一步,将坛城缩小到一粒尘土,或是一朵花中:“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野花中见天国。”布莱克的诉求,是建立在西方的神秘主义传统之上。这种传统在基督徒的冥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克洛斯的圣约翰,阿西尼的圣弗朗西斯,或是诺维奇的朱利安女士而言,地牢,洞穴,抑或一颗微小的榛子,都可以用作透镜,从中窥见终极实在。
书摘插画
插图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