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 版 次:2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29539
作者:刘天华 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很入神地描绘了自已园林生活的丰富: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刘天华
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最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本书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关于古代造园艺术的法、韵、情、趣,谈的都是园林艺术文化含意上的妙处。
作者简介
刘天华,甲申岁尾生,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后又师从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教授研读古典园林,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主任。主要从事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中西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有《园林美学》、《旅游美学》
目  录
再版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满眼风波自古今——古园谈往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从绛守居园池谈起 
 源头的二股活水 
 陶渊明的影响 
 硕果累累的时代
 全民的造园风气 
 理论和技术之花 
 灿烂的皇家园林 
第二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古园谈体
 苑囿花园 
 独特的宫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满眼风波自古今——古园谈往
  历史是一条永恒的、滚滚不尽的长河。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化,都在它的胸怀里萌生、发展。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它也是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点点生长着,拓展着,有时缓慢,有时飞驰。随着时间的流逝,积沉下来一条丰富而美丽的轨迹。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山西,人称中国的文物博物馆。或许是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关系吧,我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艺术,在那里留下了相当多清晰的足迹。古典园林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最早实物遗迹——隋朝的绛守居园池,还部分地保留在山西西南的新绛城中。
  从绛守居园池谈起
新绛原是古绛州的州府,花园原为绛州太守府衙署的附园,故称绛守居园池。据记载,园池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当时任临汾县令的内将军梁轨,引距州城三十里的鼓堆泉水,开十二条渠道灌溉农田,并将一小股泉水引入衙署后院蓄为池沼,建亭台,植花木,修建园林。自此,从唐至清代光绪年间,知绛州的官员一直对花园有所增修。据专家考证,现存的园池遗址,当是隋代创建经历代修葺,但规制变动不大。
遗址在今新绛中学校内,池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而南北窄,西北高而东南低。园西部存有洄涟亭和半亭,北边有嘉禾楼残址,其余只剩下半段残垣,几枚山石。尽管如此,这座花园仍是我国留存的最古老的名园遗址,并可与较丰富的资料相参证。
最早详细记载花园的,是唐穆宗长庆三年(八二三年)任绛州刺史的樊宗师。这位刺史好作奇文,用字用句均要独创,在当时号称“涩体”,其所写《绛守居园池记》全文共七百七十七个字,但晦涩难懂,曾引起后代许多好奇文人的研究。但也正因此文的名声,历代修葺者不敢擅自改动其布局,俾使此园基本保留了当时的面貌。从记载和遗址对照来看,此园以动水景取胜。园池西北有块高地叫“鳌蛩(音离)原”,因其形无峰,高而平圆而得名。园外一股泉水便是经由此原架渠输入花园,渠到园池时先流人木槽,以抬高水位,然后直泻而下,形成人工瀑布,再流入方池中。这一动水景致,长年不息,给园池增添了无限生气。
从现存遗址看,此园还精于借景:向西北看能远眺姑射山的雄姿;西南可近借阡陌纵横的平畴沃野;而东南则是城中的万家灯火……。所以,园林范围虽小,但景观开朗丰富。凡此种种,均可看出唐代造园艺术已达相当的水平。
书摘插画
插图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