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读懂袁世凯,看透中国式政治通病)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中国病人:袁世凯(读懂袁世凯,看透中国式政治通病)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004863
作者:吕峥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编辑推荐

  解读中国近代史中*受争议的政治人物,袁世凯和曹操一样,他是一个奸雄,也是一个枭雄,他的成长轨迹就是一部奋斗史。
  《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再推重磅新书。
  分析中国政治人物通病,有深度,有内涵。以袁世凯为主线,旁及整个清末民初,剖析官场弊政。
  极致的权谋与厚黑,能满足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

 
内容简介

  窃国大盗,还是亡清英雄?还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再现国人厚黑权谋的奋斗之路,剖析文化与制度的碰撞与裂变。
  本书以真实史料为依据,写出了袁世凯风云起伏的传奇一生,再现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官僚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变革时代中的奋斗上位之路,及乱世掌国之后的迷茫、斗争与灭亡。
  本书的重点落在一个“病”字上,国家病了,个人病了。
  国家之病在于转型之难,共识破裂。纵览青史,当统治阶级不得不回应民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时,往往会打大文化牌,将“病灶”推到道德上,转移视线地告诉大家:只要每个人都正心诚意了,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了,无需改变制度。于是,唯制度论者和唯文化论者开始死掐。
  个人之病在于每一个体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变成了他曾经厌恶和反对的那个人。突出的代表便是袁世凯。

作者简介

  吕峥,85后新锐作家,笔名临川之笔。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而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厚造诣为两人所不及。
  曾任《西藏人文地理》、人民日报《文史参考》编辑。已出版作品《明朝一哥王阳明》,热销十万册,广受读者好评和媒体关注。                    

目  录
序章
2 武林外传
4 张之洞:多亏早死了两年
5 大江东去浪淘尽
6 双武不武
7 上下同欲者,胜
8 首义第一枪
9 瑞澂的残念
10 人心向背
11 黎叔上贼船
12 又一场吊民伐罪
13 歌不尽乱世烽火
14 项城之野望
第二章 成长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 不是所有人都忙着站队
  1911年7月26日,武汉《大江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时评。
  这篇被人竞相传阅的文章在开篇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将至。”
  在那个腐烂与动荡的年代,类似的“反动文章”俯拾皆是。之所以将这篇毫无史料价值,文笔稀松平常的单拎出来,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可贵的现实—上下醉梦。
  由于多年来文科教育的失败,国人缺乏历史的现场感,一谈到辛亥革命,眼前就浮现出“烽烟滚滚血横流”“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画面,仿佛全体清朝人高度自觉,早就算好了10月10日改朝换代,只待天朝崩溃,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各色人等便一齐跳出来,打跑颟顸愚昧的皇帝。
  这不符合历史真实。
  据《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观察,1911年的中国是充满了新气象的。“(北京)到处都在铺石子路,重要的宅邸都点上了电灯,街道也用电灯照明,电话通畅”,“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这是不成问题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财富增长的迹象映入眼帘”。
  如果是拍电影,你可以说导演在欲扬先抑,渲染气氛。但这一片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波谲云诡还真不是所谓的蠢蠢欲动、隐含杀气。
  在很多场合,中国人貌似是关心政治的。但愤怒、恐惧、痛苦、憎恨的情绪并不能打破晚清那种群体性麻木的常态,阶层分化的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稀释了对同一社会目标的持续关注。
  1911年,地处山西平遥,有“汇通天下”之称的晚清第一大票号“日升昌”由于时局维艰,存银锐减,它考虑的是如何重组转型为现代化的“银行”。
  1911年,后来成为民国最牛出版商的张元济已经尝到了出版教辅书的甜头,原本只有一间房子的商务印书馆被一本名为《最新教科书》的教材推上了成功的天梯,他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下一个出版计划,迎接他波澜壮阔的后半生。
  1911年,滦州煤矿的负责人周学熙正和在庚子拳乱中被洋人骗走的开平煤矿打价格战。作为一名官二代(其父周馥曾任两广总督),周学熙一不飙车二不把妹,而是将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同洋人作对这无尽的事业。三年时间里,周学熙将英商打得皮开肉绽,元气大伤。

 中国病人:袁世凯(读懂袁世凯,看透中国式政治通病)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