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易(第一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交流 > 侨易(第一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65784
作者:叶隽 主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内容简介
  “侨易学”的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前者强调空间维度的整合,后者关注时间维度的演进,其中既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形成与创生,也包括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
作者简介
  叶隽,男,1973年7月生,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北欧研究室副主任。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柏林自由大学等学术机构做研究。
目  录
学术空间与知识史
近代“百科全书”译名的形成、变异与文化理解
思想学术不可分离之初见——兼议“思想淡出,学问凸显”
旧文学改良与新国语建构
学术制度、团体与“保守”学风的兴起——以南高国文史地部的发展为例
资本、制度与文化
“这简直就是一份外交赝品”:蒲安臣使团国书的英译
从汉纳根书信看晚清社会和军事改革
再铭写本真性,或全球图像生产场域中的资本与权力
旅日华商与清末新式媒体——以王仁乾、孙淦与《时务日报》为中心
器物、意象与观念
歌德的“中国之旅”与“世界文学”之创生
汤用彤留美经历考及其青年时期思想源流初探
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侨易学视阈中马君武的进化论世界观与办学理念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发刊词
  就文明发展史进程来看,从告别洪荒到人猿相揖别,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其中最根本的力量乃是“知识”。按照培根的著名论断“知识就是力量”,或许过于强调了文化层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核心推动器;如果用一种更为宏阔的理念来看,则是“知识决定命运”。哲学启自西方,古希腊哲人的“学园理念”和“哲人王理想”,不但开启了西方文化的源泉,而且将哲学构筑成为一种典型的“西学范式”,虽然其间几经反复,诸如基督教西征而成为主导型宗教、希腊文化东传阿拉伯再以“东学西渐”的方式使得欧洲精英重拾“希腊原典”。这种复杂的知识交易过程,成为现代世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探险开辟了新的地理世界图景,并强化了与资本相关联的部分,使得资本语境成为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尤其是现代大学和学术制度建立之后,知识日益向高端发展,成为象牙塔中的“孤独精英”,分科治学本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人为割裂,却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科学方式”。其逻各斯思维取径不但成就了引领全球的美国模式,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东方世界。但这不能否认,西方文化的发展已经陷入某种不可知的困境中去。回顾16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历史,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有足够的长时段距离和眼光来审视明辨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引入别种思维特质来“敞开心智”。西学东渐虽不仅限于明清之际,甚至亦非局限于东亚,但五四以来则极为强势,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知识精英的自觉接受,“全盘西化”固为一种极端,但基本潮流则是其承认自己的文化落后而追随“德先生”与“赛先生”。对于现代中国而言,最核心的问题有三,一是现代汉语建构的任务远未完成;二是中国道路的制度模式仍未完全定型;三是我们的知识创造仍主要处于西方模式的学术和科学话语乃至思维模式之中。西方现代性虽为主导,但一元孤立必然导致“学脉难通”;所以东方现代性方兴未艾,似为大势所趋。虽然在欧洲形成当中亚洲扮演了重要的影响角色,但如何在一种更为融通的维度中把握其变与常的相关性,以不变为变、变为不变,在易有三义的框架下则显得更为清晰。学者求知必以务本求真为天职,而修炼理论利器,扩展知识资源则是学术演进的不二法门。正如人是不断“自否定”的过程,事物也永远在“侨动”之中,万物更无法摆脱“易道”之理。侨易学将运动(时间中的位移)引发的现象(变易、互动、不变)作抽象归纳,自有其思维特点。侨易思维在资鉴西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中国本身的文化资源,指向对事物的本体性认知乃至更广阔的思维模式探寻。凸显变化与不变的二元维度,同时强调“二元三维”的基本思维模式,关注物质位移和精神质变之间的枢纽关系,彰显“道变”与“求和”的过程。

 侨易(第一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