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心理学(修订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百科 > 修辞心理学(修订版)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334000
  • 印刷时间:2013年08月27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6805591
作者:吴礼权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编辑推荐
本书系著名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礼权博士所著。自2002年出版至今,多次加印,一直是学术著作的常销书。
修订版相较于原版,在内容上有了相当大的变动。除了增加和更换了新材料,还在文字上有大幅改动,既保持了初版的原创性,又体现了作者人到中年后更深入的学术思考与思想深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修辞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著作,探讨的重点内容是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兼及语言借贷中的修辞心理现象。结合心理学知识,对联想想象、注意强化、移情作用、平衡原则、心理距离及通感联觉与修辞文本建构的关系作了阐释,涉及30多种修辞方式。
作者简介
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专任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等,上海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学术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清末民初笔记小说史》、《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语言哲学史》、《中国现代修辞学通论》、《表达力》、《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委婉修辞研究》等16部。另有《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学通史》、《中国修辞史》、《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大学修辞学》等合著8种。学术论著曾获*奖3项,省部级奖7项,专业类全国最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三十多岁即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也是唯一最年轻的语言学教授与博导。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高校讲学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并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许多国际知名学府作学术演讲。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何为修辞心理学
二、修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修辞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四、修辞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五、修辞心理学建构的意义
六、目前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二章 修辞的主体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
二、修辞主体的层次及其心理
三、修辞主体与修辞受体之间的适应关系
第三章 修辞文本的基本模式及其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修辞文本的概念
二、修辞文本的基本模式
媒体评论
钱钟书先生曾同我谈到:文学研究实离不开心理和修辞二学。文学主情,正需从心理学生发;文学之美,主要体现于文字(尤其是中国古文学),则与修辞学有大关涉。故他说,文学研究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心理、修辞二学的综合运用。礼权教授的《修辞心理学》,便是心理、修辞二学相结合的典范。
《修辞心理学》有许多特点与创新,一是将前人所讲的“修辞格”发展为“修辞文本”,其内涵和包容性都大为提高。许多修辞文本不是旧的修辞格概念可范围的。这就拓宽了修辞学的疆域。二是读来亲切有趣,特别是旁逸修辞文本那一段,和后记的一段。三是启发性强,正如作者所说,让同学做作业,他们兴趣很大。读此书,联想古代作品,也让人每有会心,深感受益。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现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 董乃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移就与移情作用【第四章第三节】

移就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在特定情境下“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①以凸显其特殊情感情绪状态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
我们都知道,人是高级情感动物,可以有“寂寞”、“悲伤”、“忧愁”、“欢喜”、“愤怒”等情绪表现或性状。而“木”、“石”、“庭院”、“花”、“鸟”、“虫”、“鱼”等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则不会有诸如人的这种种情绪或性状。然而,事实上我们却常常在人们的说写活动中看到或听到“快乐的鸟”、“悲伤的花”、“寂寞的庭院”、“无情的石头”、“愤怒的大海”等等的写法或说法。
那么,这是何故呢?其实,这些写法或说法,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诸多比拟修辞文本一样,都是建立在人在凝神观照时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的心理机制之上的修辞文本,即我们下面将要论述到的移就修辞文本。
从心理学上看,移就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多是文本建构者(表达者)在凝神观照或思索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发生了往复回流,并在文本建构者特定的强烈情绪情感状态的主导下使物的情趣随着我的情趣而流转,以致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遂有了人之情态性状。这与上面我们所说的比拟修辞文本建构一样,也是移情心理作用的结果。
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在表达上因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具有了人之生命情态,因而文本的语言文字便别添了几多的生动性、形象性的特质,文本更具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在接受上,由于修辞文本的建构将物我贯通交融为一体,文本的生动性、形象性特质易于使接受者在文本解构欣赏中受到情绪感染,从而在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的导引下经由
文本的语言文字而产生与表达者文本建构时逆向的移情心理作用,进入与表达者修辞文本建构时凝神观照、物我同一的相同情感情绪状态,由此达到与表达者思想情感的共鸣,并经由文本的解构欣赏而获取一种美的享受。
正因为移就修辞文本在表达和接受上有上述独特的效果,所以历来钟情于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者也就自然很多了。如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中,就有这种文本的建构: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修辞心理学(修订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