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程管理.地质灾害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政府工程管理.地质灾害篇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5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7702757
作者:王国耀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编辑推荐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产生了很多地质灾害问题。本书正是湖北省地灾治理专家们关于三峡库区地灾治理的经验分享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读者讲述了三峡库区地灾治理湖北省段的治理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变多头管理为一家负责,实行“一站式”服务,减少管理层次、减少审批程序,同时加强了管理、监督和服务,称之为“两减三加强”。把“裁判”(管理部门)和“运动员”(业主单位等)彻底分开,不允许裁判兼职运动员,解决了工程管理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了依靠专家决策,依靠专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协调机制,为施工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建立了审计监察全程介入的监督机制;建立了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建立了完成突击任务的“倒逼机制”,等等。在管理理念上,强调了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严格执行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的原则;在地质灾害突发事件抢险救灾中人第一、物第二的原则;要有全局观念、努力追求综合效益(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原则,等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国耀,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年青时做过十年翻译,以后长期做经济工作。涉及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旅游、长江三峡工程湖北省移民及复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等。著有《谈谈苏联》、《阴晴圆缺》、《换个角度看世界——一个翻译的行万里路随想录》等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二、依靠专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家巡视制度和专家会审制度(作者:马霄汉、唐作友、罗新辉)决策依靠专家,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样要依靠专家。为此,湖北建立了专家巡视制度和专家会审制度。1.专家巡视制度专家巡视分以下三种。① 定期巡视和不定期巡视。定期巡视一般每月一次。巡视内容主要是工程质量及进度,并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在施工高潮期,也组织了一些不定期巡视。② 专项巡视。如每年蓄水(9月份)、退水(6月份)库区安全巡视,监测预警落实情况巡视等。③ 特殊情况巡视。暴雨、山洪、地震、突发地质灾害等。专家巡视制度,为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陵庙库岸防护工程距离三峡大坝仅有4.5公里。正对着黄陵庙的约200米库岸护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曾经连续垮塌三次,弄得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焦头烂额。第三次垮塌,恰好赶上专家巡视组来到此地。专家们对库岸及水下情况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也反复询问了施工情况。水下是流沙,不是岩石,岸坡约25°,比较陡峭。采用的办法是抛石压脚,用船抛石。专家研究后认为,抛石压脚的办法并不错,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垮塌,关键是没有“压实”。沙基松散,石块松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坚固的“整体”,尽管水流并不太急,但还是垮了。专家组的王孟虎高工提出了这样的改进办法:改船抛为车抛。因为船抛石头要一块一块从船上抛下去,体量太小。车抛不要一车一车的抛,要数车齐抛,一次抛石量要足够大,石块露出水面后边抛边碾压,把基础打牢,然后逐步向前延伸。王孟虎特别强调,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碾压,碾压一定要到位,打牢基础。不要贪进度。一寸一寸前进成功,比一尺一尺前进垮塌好。采用这个办法,进度虽然比以前“船抛”慢了一些,但一次成功,再没有垮塌过。夷陵区的莲沱滑坡,距离三峡大坝也仅有几公里。治理这个滑坡,是为了保护进出坝区的唯一一条公路。原治理方案有两排抗滑桩。这两排抗滑桩都涉水,长度分别是50米和30米。建造这样的长度又涉水的抗滑桩,施工难度很大。专家巡视组在现场反复研判,认为从力学意义上讲,将两排“小”抗滑桩改为一排“大”抗滑桩,更为合理。为慎重起见,对各种数据重新进行了计算,最后决定减一排抗滑桩。这样不但减少了施工难度,还节约资金800多万元。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工程竣工已经8年多,监测数据表明这里十分稳固,没出现任何变形。夷陵区的东岳庙滑坡,附近住的是三峡坝区中堡岛的移民。坝区移民是在三峡工程开工前突击搬迁的,房屋建得仓促,也比较简陋。当时也没有来得及做地质调查,一些房屋距离滑坡体仅80厘米。滑坡体的构成主要是土和碎石,治理方案是在坡体和房屋之间筑一道挡土墙,挡土墙厚度为50厘米。专家巡视组认为,治理这个滑坡,一是保证安全,二是要考虑移民的居住环境。在房屋和坡体之间筑一道50厘米的挡土墙,那么房屋和坡体的间距剩了不到30厘米。挡土墙是必要的,大环境不可能改变,唯一能做的是减挡土墙的厚度,尽可能留给居民多一点空间。但是,减挡土墙厚度和保安全又是矛盾的,怎么办呢?最后确定的方案,是筑一堵“混凝土铆钉挡土墙”。加“铆钉”是为了增加挡土墙的牢固度,增强“挡土”的能力。同时把墙的厚度减为30厘米。这样,房屋和坡体的距离就有近50厘米,比原设计增加了20厘米。增加20厘米空间,对一般建筑物来说算不上什么。但你到现场去看一下,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在这狭促窄逼的地方,20厘米空间对居民来说多么宝贵,多么重要!兴山县的石峡路,是兴山和神农架林区通往宜昌市的主要公路。这里是大山区,夏季常有山洪或泥石流阻断交通。但危害更甚的是山上的乱石及碎块,经常滚下来砸车伤人。一个叫“灵老爷”的地方是事故多发区,是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原来的治理方案是先清方,然后护坡。所谓清方,主要是清理山坡上的乱石和碎块。划定的区域清方完毕,准备护坡施工了,但更高处的乱石又滚落下来,已完成清方的区域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又成了乱石和碎块的世界。如此反复了三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没有结果。巡视组专家仔细考察过现场后提出,护坡前清方是传统方式,但在灵老爷这里不适用。因为山太高,乱石及碎块太多,不可能全部清完。即使完成了清方护坡,石头滚落砸车伤人的现象会少一些,但不可能根除。必须换一个思路,换一种治理方案。既然不能根除石头滚落,那就想办法“接”住它,拦住它,使它不至于滚到公路上。新的治理方案是:跨公路建一个“明洞”,车辆行人经明洞来往。明洞上方做成滑梯状斜坡,明洞附近的山体都加上用钢筋编织的防护网。滚落的石头都被防护网拦住或者“接”住了,“漏网”的石头在明洞上方“坐滑梯”落到明洞外侧,自然不会再砸车伤人。新的治理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施工单位负责人说:“灵老爷不灵专家灵!换个思路,有了出路!”

 政府工程管理.地质灾害篇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