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140691
  • 丛书名:日月光华·哲学书系
作者:杨泽波 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编辑推荐
作者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而先在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区分这两个不同方面,特别是理解伦理心境如何具有后天而先在的特性,是破解性善论之谜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本书提出了儒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即所谓三分方法。作者特别强调,儒家性善论与西方道德哲学有很大差异,以康德道德哲学来研究性善论,只能将其掩盖在西方哲学的身影之下,不可能准确把握孟子的基本精神,弘扬其独特的价值,彰显其特有的光彩。 
内容简介
书稿通过对孔子心性之学的详细研究,阐述了孟子性善论的特点,及其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性善论对后学的影响,进而完成了杨教授“伦理心境”理论的建立,证明孔孟心性之学之间存在重大分歧,重新探讨孟子的义利思想等三项工作。
作者简介
杨泽波,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孟子研究,主要著有《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等。近年来逐渐将视线扩展到现代新儒家研究方向上来,著有《牟宗三三系论衡》。另有论文近百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
目  录
再修订序
第一版前言
韩文版序
修订版序
导论 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及其意义
一、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
二、孔子心性之学结构的意义
第一部分 性善论的涵义
第一章 性善论的基本进路
一、心、性、情、才释义
二、孟子论性善的基本进路
第二章 性善论的基本原则
一、存心养性
二、先立其大
前  言
再修订序
《孟子性善论研究》是我的处女作,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与我的另两个孟子研究成果(《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相比,我更看重本书。因为本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看法,解決了孟子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比如,我将孟子的良心作了自己的理论诠释,提出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良心,都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又如,我发现了孔子和孟子心性之学事实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打破了孟子是孔门嫡传,孔孟一体,不加分别的传统观念。另外,我还考察了孟子义利观与宋明儒学理欲之争的不同,找到了后来儒学陷入去欲主义泥潭的原因。我一再說,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未发,而后人很难改易的。然而,我最引以为荣的尚不在此,而是发现了一种儒学研究的新方法,这就是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将人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的方法。因为创新性较強,本书在学界特别是孟子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后来又出了修订版,有了韩文译本,还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计划。不过,它也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三分法内部不同要素相互关系的问题,一直摇摆不定,伤透了脑筋。一开始是欲性、仁性、智性。后来感觉不妥,经过十多年的痛苦挣扎,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修订本时,改为欲性、智性、仁性(参见修订版序)。不久又推翻了先前的看法,后悔做出这种修改,认为这种改动并不可取,甚至不如第一版准确。

 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