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保险 > 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

  • 版 次:1
  • 页 数:244
  • 字 数:206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4201449
  • 丛书名:新世纪管理博士丛书
作者:郭松山 著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实证分析了我国失业保险金水平变化及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基金支出变化对失业者再就业产生的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较低,对失业者劳动供给影响效应不明显;(2)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对失业者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但作用方向为正,这一点与国外研究结论相反;(3)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对再就业影响效应不显著。围绕着失业保障制度的再就业效应,本书对失业保障基金这一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失业保障基金的未来收支发展趋势,在借鉴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关于再就业促进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新形势要求的失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
目  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选题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失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功能演变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失业保障制度产生
第二节 失业保障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第三节 失业保障制度功能转变:生活保障转向就业促进
第四节 失业保障制度发展述评
第五节 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失业保障制度优化的经济学解释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失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功能演变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失业保障制度产生
劳动力市场讨论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情况,根据劳动力供求情况,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供不应求、供求平衡及供过于求三种类型,其中劳动力供过于求失衡状态较为常见。因此,经济学家多从失业角度反映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学者们探讨了失业的定义、性质和原因等,并提出了减少或缓解这种失业的经济政策。19世纪末期,欧美各国频繁出现的失业问题,使得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受到挑战,古典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日益严重的技术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问题,社会各界逐步改变原有的视失业者为懒惰者的思想,转而意识到失业是经济周期和技术变革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产物。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失业成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结构性失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原因而使一部分职工从企业中游离出来造成的失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新型科学管理体制带来大批工作岗位的永久消逝,而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低。这就必然带来原有工作岗位的减少。同时,为适应竞争的需要,企业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也使得企业不得不大量裁员。(2)季节性失业。即指某些企业因受季节和生产周期的影响而引起的失业。(3)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如工作岗位转移暂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等。
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性失业经济概念,将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以外的失业都归入到非自愿性失业行列。该类失业多指由于社会经济原因(包括企业破产、兼并等)而造成的失业;也可以理解为在劳动力市场下,工人愿意接受按照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支付的工资而受雇,但雇主仍因不能获得预期利润或者因设备不足不愿雇佣而产生的失业。非自愿性失业与一国特定时期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或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彻底消除失业现象几乎不可能,因为就业水准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准所决定,它难以在短期内进行改变或调整。与此同时,失业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又不可忽视,失业风险给失业者家庭生活、心理、精神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这些问题集中到一定程度易于形成社会犯罪、丧失公平等问题,整个社会由此可能发生动荡和冲突。因此,为缓解失业风险,政府除了实施扩大就业的政策以外,还应该实施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如应对失业者进行救济,提供劳动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以增强失业人员素质。失业保障制度就是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校正市场调节可能出现的偏差,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而实施的“被动性”失业补救、预防措施。
  ……

 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