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尘世安顿人生——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百家讲坛”嘉宾赵明教授讲解,孔子的思想归根结底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找到人生的立足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在尘世安顿人生——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百家讲坛”嘉宾赵明教授讲解,孔子的思想归根结底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找到人生的立足点)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230060
作者:赵明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编辑推荐

  ★这里没有《论语》中高高在上的圣人,有的是面对春秋乱世辛酸无奈而又执著坚守的流浪君子。这里没有现代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惯用的各种标签,有的是孔子*鲜活而灵动的思想世界。
  ★生活世界的孔子,有时率真可亲,有时严肃可畏,有时乐不可支,有时怒不可遏,但没有丝毫矫饰做作,全是生命的真情本色的自然流露。这才让人感动,带给人慰藉,使人在感动和慰藉中获得生活的欢愉。
  ★孔子的人生*终超凡入圣,但绝非“圣人忘情”,而是“情之所钟”;他拒绝隐逸避世,始终直面“礼崩乐坏”的人世,既不愿“逍遥游”,也不愿蝇营狗苟,他选择了“担道”的人生,无所畏惧地走向孤寂的旷野,成了流浪的君子。
  ★本书没有伦理、道德的说教,不同于流俗的“心灵鸡汤”,用平实、感性的笔调引领读者倾听一位伟人的诉说,领略孔子传奇的一生。让我们打开书本,倾听圣言,感悟先哲智慧,一起寻找如何“在尘世安顿人生”的答案吧!

 
内容简介

  作为华夏民族“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大地之子”,他直面“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以孤独者的生存勇气、担道者的高蹈情怀、哲人的慧心睿智,拒绝隐逸避世,不畏流浪羁旅,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在尘世中追寻人生的价值安顿,实现了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话语,既是哲人的箴言,又是诗人的歌声,延续并光大了华夏礼乐文明的精神传统。本书借助《论语》和《史记》,用平实、感性的笔调带领读者一起品味孔子的思想世界,寻找生命的感动和人生的慰藉。

作者简介

  赵明:1966年12月出生,四川省营山县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致力于法理学、法哲学、传统法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 《实践理性的政治立法》 《政治意志与法权意识的契合》 《法意3000年》 《正义的历史映像》等。

目  录

一、孤独者的身影
二、超越平常人生
三、自觉涵养人性
四、求索人生真谛
五、人生依道而行
六、智慧人生之知
七、政治回归正道
八、倾听历史足音
附录一 传统文化与中国法治
附录二 中国“走向法治”百年
——从世界观维度的审视
后记

前  言
  最近这些年,讲述《论语》有些时髦。我严肃地询问自己,是在追赶时髦吗?对于人到中年的我来说,追赶时髦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二十年前,我带着对政治法律理论的高昂热情,去读当代新儒家的著述,结果被那些“形而上学”的高头讲章搞得一头雾水,但我熟悉了《论语》中的好多语句,于是干脆抛开那些据说很重要的理论问题,直接像“蒙学”一样背诵起《论语》来了。在我后来的生活中,《论语》中的好多章句如同曼妙的音乐小品,时常带给我真诚的欢愉、感动和慰藉。
  我正是带着这种生命的感动和人生的慰藉讲述《论语》的,我希望向年轻的朋友们传递生活的欢愉,但绝非兜售廉价而快乐的“心灵鸡汤”。
  因为,我努力回溯至《论语》记述的孔子的生活世界,去感受、体察那个时代的各色人物、诸多事件和各种对话场景,藉此走进孔子真实的思想世界。“真实的”,意味着拒绝抽象的逻辑演绎,拒绝现代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惯用的各种标签,孔子的思想世界是鲜活而灵动的理智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孔子,有时率真可亲,有时严肃可畏,有时乐不可支,有时怒不可遏,但没有丝毫矫饰做作,全是生命的真情本色的自然流露。这才让人感动,带给人慰藉,使人在感动和慰藉中获得生活的欢愉。
  孔子的人生最终超凡入圣,但绝非“圣人忘情”,而是“情之所钟”;他拒绝隐逸避世,始终直面“礼崩乐坏”的人世,既不愿“逍遥游”,也不愿蝇营狗苟,他选择了“担道”的人生,无所畏惧地走向孤寂的旷野,成了流浪的君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 孤独者的身影
  
  1.1
  司马迁怀着崇敬之情,以悲剧性的笔调,在《史记》中为孔子作了传,叫“孔子世家”。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殷商王室的后裔,后因避祸而逃至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武士,六十多岁“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可谓清贫,对此,他记忆深刻,后来对弟子们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成年后的孔子身材魁伟,气象不凡,身高“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孔子自幼好学,尤其热衷于对礼俗的钻研,因为博学,年轻的时候就远近有名了。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孙氏病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因为学问好,大概三十岁时,孔子开始授徒讲学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人,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孔子一生杏坛挥鞭,“弟子三千,贤徒七十二人”。
  不过,孔子最大的人生愿望还是去从政,他不仅怀抱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且具有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政治才干,他拒绝空想。不过,从政愿望的实现并非易事,直到五十一岁时,他才步入鲁国政界,先是担任中都宰,政绩不错,后为司空,很快又升为鲁国大司寇,算是高官要职了。
  孔子从政,为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挽救“礼崩乐坏”的混乱时局。然而,孔子并没有能够在鲁国成功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五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的君子”。颠沛流离,一路下来,就理想的实践而言,一无所成。
  孔子结束流浪的生活状态而重返故国时,已经六十八岁了,垂垂老矣!他不再考虑从政的问题了。在人生的最后五年,他专心致志于典籍的整理和编修,鲁国人尊称他为“国老”。
  1.2
  司马迁的孔子传勾画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孤独者形象。
书摘插画
插图

 在尘世安顿人生——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百家讲坛”嘉宾赵明教授讲解,孔子的思想归根结底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找到人生的立足点)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