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恒道 : 解老子第一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道可道,非恒道 : 解老子第一章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5811555
  • 丛书名:中华文化经典究竟解义丛书
作者:程东 著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编辑推荐
  作者对老子的解读方式和境界是全新的,其所开创的解读方式可以用多种概念来描述:如哲理性解读、究竟性解读、由一见万式解读、由万见一式解读、九法解读、理道式解读等等。这种解读方式较之常见的解读,有显著的特色,使经典深化了,活化了,显化了。或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解读。以活的智慧解读经典,才可以显发其幽,辨见其理,理解其义,通达其境,实用其行,从而汲取蕴藏于经典中的真义,达到改变自我、经世致用的目的。中华文化的经典通过这样的解读,才得以焕发出内在的、更新的、永恒的生命力。这一点从作者对老子的解读中,是可以得到证明的。 
内容简介
  《道可道,非恒道:解老子第一章》是由两部著作组合而成,第一部是《解老子第一章》,第二部是《谈老子》。两者本来是相互独立的,但因都以解释老子第一章为内容,合在一起恰可以相得益彰,起到相互参照的作用。
《解老子第一章》是文字解,《谈老子》是谈话解。语言是有“框架性”的,不同的语言方式,其“框架性”的指向是不同的。研究性语体与对话性语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方式,由此带给读者的知解与体会也会不同,将两者合二为一,正好可以丰富读者的知感,增加读者的多面觉受。
本书的双重语言形式本身,也是尝试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经典的新方式,使读者可以在分合一体的双重体验中去感受和悟解老子所讲的道,由此进入到“活的智慧”所特有的灵动与应用的智见境界。
作者简介
  程东,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曾有下乡、入伍的经历,后从事文化编撰出版工作。多年跟从仿佛先生学习体会,由哲学参悟入道,尽除知障,贯通无碍,明证本来,了得真知与中华文化底蕴;进而深究因由,务求究竟,由认知与存在中深体真性,统觉炼慧,悟得法则,还观宇宙、事物、经教如指掌;遂以理入道境,于无言处立言,向无理处讲理,昭揭新知,创开新境,因以理为行,称名为理道。为示此知见境界,拟撰述专论理道的“理道本论系列”,以及深解经典本义的“中华文化经典究竟解义系列”。现已出版有《真性论》《中国道路》《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究竟无证·坛经谛义》《道可道,非恒道·解老子第一章》等著作。
目  录
《解老子第一章》目录
《解老子第一章》序
《解老子第一章》简介
第一章解义
第一章知要
道象索义
总结
《谈老子》目录
《谈老子》序
《谈老子》简介
一谈:道与名
二谈:恒与玄
三谈:无界之流
四谈:老子的境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格异】
  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甲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帛乙作"道可道也,□□□□;□□□□,□恒名也"。竹书作"道可道也,非恒道;名可命,非恒名也"。
  王弼本"常"字,在帛书本、竹书本皆为"恒"字,证明此字原文是"恒"字。
  王弼本在当时为避汉帝名讳而改"恒"字为"常"字,虽为无奈之举,情有可原,但此字改动,竟埋没了老子的道,误了老子千古。因为此字非一般字可比,为老子道眼,是道根所在处,故此字不可改替。改替此字,道眼即瞎,道根谬种,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后世凡以"常"字解道的,几乎都与道隔。故欲明老子之道,须破掉"常"字的隔碍。
  常字也有恒常之义,为什么会有隔碍呢?因为常字落于凡俗之用,如平常、经常、日常、通常等等,故此字义涵中带有平常可见之普通、平凡之义。而老子讲道,恰非可见之平常,而为不可见之真常。真常不能以平常见为见,而须反平常见而见。落于平常见,不能见真常,否则就俗见就可以见道了,那么老子也就不用讲道了。
  人们所说的平常即是俗常。俗常是可见的万事万物,真常则是不可见的根本存在。俗常有相,真常无相。见俗常者不见真常,见真常者不见俗常。道见与俗见是相背的两境,所以"恒"字是不能用"常"字来替换的,否则就混同了真常与俗常的区别。
  "恒"字与"常"字相比较,恒含常,常隐恒。但恒是本,不为人见;常是日用,为人所常见。所以恒与常恰是真与幻、本与末、无与有的关系。这就是"恒"与"常"的区别。
  因此"恒"为恒道,"常"为可道。老子讲的是恒道,不是可道,这是老子首句的首要之义。而改了这个字,就恰把老子的恒道变成了可道。所以后世从"常"字来解道,都难免落入可道,而难至恒道。
  观历来解者,多不知恒。不知此字是"恒"者,尚属情有可原;已知此字是"恒"者,仍执"常"字为解,则迷不见道,令人生憾。
  【审趣】
  〔一〕恒、可、非之观。
  在"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句话中,讲了一个恒、可、非的关系。句中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恒能生可,但其可乃非,故非之是恒;二是恒能生可,但其可若是,则其是非恒。
  故恒能生可,但其可须非,非之乃为恒,否则即非恒。所以是则不是,不是乃是。

 道可道,非恒道 : 解老子第一章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