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

  • 版 次:1
  • 页 数:199
  • 字 数:288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铜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1968329
作者:崔荣荣,张竞琼 著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内容简介
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民间服饰是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极具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理论内涵,其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结合传统习俗来表现民间传统民俗观念和精神内涵,*的特点是以汉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为基础,显现汉民族个性和审美习俗“活”的方面。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可以认为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本书对近代汉族的民间服饰作了详细的介绍。
目  录
小引
抢救缘起
采风历程
绪论
汉族民间服饰史略
汉族民间服饰的地域文化表征
近代民间服饰的历史时间界定
上篇——形制篇
悬垂飘逸的上衣下裳
上衣
袄、褂、衫
长袍、旗袍
马甲、背心、坎肩
下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形制篇
  悬垂飘逸的上衣下裳
  上衣
近代汉族男性上衣多以大褂子居多,大褂为高领,大斜襟、对襟,上钉五到九个用布条做成的扣子,缀两个口袋,冬天套棉、皮大袄,外套短马褂。至民国一般男性多穿对襟短袄短褂,外出时套长裤或大褂,乡绅富商多穿大襟左衽长衫,外套马褂;女性上衣为大襟右衽袄,元宝领、袖上绣花的宽袖上衣,中老年妇女大都是带延襟的褂子,农村妇女夏穿蓝土布、印花土布、土织花布带大襟便褂,冬着棉袄、棉袍、皮袍,春秋穿夹袍,夏着小布衫。民国后出现“倒大袖”,袄、褂、衫也呈现合体的瘦、窄、细的趋势。可以看出,近代汉族民间服饰的上衣形式主要以袄褂衫袍为主。
袄、褂、衫
袄,即有衬里的上衣。一般长度在膝盖以上,长度介于袍和襦(短衣)之间,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诗人陆游曾写道:“业农……惟布襦裙,取适寒暑之宜”。明清时期妇女穿袄十分普遍。通常分为三类: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以鞣制的动物毛皮制作的皮袄。按衣长又可分为大袄和小袄,大袄即长袄,摆线在膝盖上下;小袄即短袄,摆线在腰际至臀部之间。
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如南朝宋有“布衫袄”,北朝北魏有“小襦袄”、北齐有“合祷袄子”等。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唐代受胡服影响出现翻领袄。宋代出现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的对襟袄。清末,袄的基本形制为立领、连肩袖、大襟右衽、开衩摆(如图1-1)。从20世纪初开始,男袄渐以对襟式为主,女袄采用大襟右衽、偏襟、琵琶襟、对襟,亦有少数大襟左衽和背开襟,其领、袖、衣摆也多变化。比较讲究的袄,多采用绫罗绸缎面料,运用传统手工和装饰技艺制作。此外,由于受西方服装款式的影响,袄还有翻领袄、装袖袄等,称中西式袄。冬季袄一般都比较厚,多纳有棉絮,俗称“老棉袄”。 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收藏实物来比较,与文献记载基本是一致的(如图1-2至图1-29所示)。
近代另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上衣形式是“倒大袖”袄,这是20世纪初期流行于城镇女性中的“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为时髦而纷纷效仿。形制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衫,摆长不过臀,多为圆弧形,腰臀呈曲线,袖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七寸,故形象地称之为“倒大袖”。富贵人家仍然在服装上绣上精致的花卉装饰,后以印花面料逐渐代替手工装饰。如图1-30至图1-40所示是各种典型“倒大袖”袄的形式。
  ……
书摘插画
插图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