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 版 次:1
  • 页 数:416
  • 字 数:375000
  • 印刷时间:2015年02月01日
  • 开 本:20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68426
  • 丛书名: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
作者:(日)狭间直树,(日)石川祯浩 主编,袁广泉 等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内容简介
  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本书思考的即是“译词(或概念)是在怎样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即使其为日本和中国共同拥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异的情况下,两国在理解同一概念时伴随着怎样的偏差和差异”。
作者简介
  狭间直树,1937年生,日本兵库县人。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是日本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
  石川祯浩,1963年生于日本山形县,198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2002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1984-1986),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1-2002)。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研究。
  袁广泉,1963年生。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
目  录
中江兆民《民约译解》的历史意义
——“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史之思想篇【狭间直树】
为什么要翻译On Liberty
——对比中村正直《自由之理》与严复《群己权界论》【高柳信夫】
从“天演”到“进化”
——以鲁迅对“进化论”之容受及其展开为中心【李冬木】
清末民初中日文法学交流初探【袁广泉】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桑 兵】
十九世纪末日中两国“記念”的语义变化【小野寺史郎】
“Civil Engineering”一词及其概念之翻译
——探索“公民技术”的原意【武上真理子】
清末中国吸纳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路径考
——以梁启超为中心【森时彦】
日中近代的编译百科全书【石川祯浩】
前  言
  序  言
  一般认为,日本人掌握汉语比较容易,而中国人学习日语,也比学习其他语言轻松。其主要理由是,两国都使用汉字,许多汉字词是相通的。然而,这种情况只是最近百年才形成的。因为,众所周知,日本在明治时期开始努力引进西方文明后,曾应用汉字词创造出许多对应西方语句、概念的译词,而这些译词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入中国,并融入汉语。
  如果换一个角度,不妨说,日语在明治时期的上述变化是与引进(新创)汉字词汇并行的,因而使同时期包括汉语在内的东亚各国语言甚至思考模式为之一变。中国近代学术史大家桑兵教授曾把中国引入日本创制的译词后发生的变化概括为“发汉音,说日语,用西思”。也就是说,当时中国人议论问题,口中语音无疑是汉语,但语词却来自日语,而贯穿这些语词的则是西方思考方式。由此可知,明治日本创制的译词对中国影响之大。不过,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