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9110067
  •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
作者:高帆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高帆所著《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在廓清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形成渊源和科学内核的基础上,强调金融化、全球化和福利化导致危机的时空背景及其表征形态发生了变动,但马克思所强调的市场供求失衡的市场和制度成因仍具有解释力。据此针对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指出利率变动论和国际失衡论均难以揭示此次危机的发生机理,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是美国内部的经济失衡:消费率提高且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种格局诱发的多重修复机制难以在实质上解决上述失衡。
作者简介
  高帆,1976年11月出生,陕西周至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系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经济学会青年学者工作部副主任,上海市价格学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尤其关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农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成果,现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要36篇(次)。出版专著和合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9项。2006年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并入选上海首届“晨光学者”,2011年入选上海年度(2010)“社科新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术成果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目  录
内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什么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源
第一节 是否存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究竟是什么
第三节 是否存在一个综合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第二章 应从哪些方面拓展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第一节 封闭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经济金融化
第三节 绝对贫困与福利改进性
第四节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时空拓展框架
第三章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已有的流行解释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初步描述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多维透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高帆所著《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讲述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业已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并将全球经济带入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周期。准确地理解此次危机的发生机理和内在成因,有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从而在经济危机防范和应对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鉴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诸多深刻论述,因此,本书旨在把握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源,并在凸显其科学内核的基础上进行时空背景拓展,进而利用拓展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阐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最后,依据上述解释逻辑一致地引申出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这种分析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化和中国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已有经济危机理论以及危机回应方式的弥补。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宏大理论体系而言,危机理论是构成其政治经济学以及整个理论“殿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逻辑上说,危机意味着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比例关系、连续性条件等遭到了破坏,从而出现了经济震荡和剧烈波动,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正是基于比例失调、生产相对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等视角剖析了这种经济震荡。值得强调的是,生产相对过剩是马克思解释经济危机的逻辑“主线”,比例失调和利润率下降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另一种表述或进一步阐释。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蕴含着商品生产私人性一价值实现社会性的内在冲突,而危机的发生根源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一需求平衡关系被破坏,生产相对过剩或供求对接困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发生的本质性成因。进一步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含着生产资料私有制、按资分配和两极分化,这些制度安排会抑制居民消费需求,加剧供求对接难题,引致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和资本主义内生制度“交互”作用的产物。如果将经济危机理解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则社会主义国家一旦采用市场经济体系,则同样也需要警惕并防范生产相对过剩所引致的经济危机问题。
  以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私人性一价值实现社会性这一内在冲突为切入点,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核心概念,并从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和资本主义内生制度的“结合部”去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内核和主要特征。但与其他任何经济理论相类似,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也具有其提出的特定社会背景,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时代印痕,其危机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是:特定国家内部的经济运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以率先推进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分析对象);金融创新和衍生的程度尚不充分;劳资两大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极为明显和剧烈。然而,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动态演化,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时空背景也发生了某些显著变化,例如: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供求对接的空间维度发生变化,经济金融化导致市场供求对接的时间维度发生变化,而福利改进性也会通过刺激即期消费而导致市场供求对接格局转变,全球化、金融化和福利化在某种程度上使经济危机具有了空间修复、时间修复和制度修复等功能,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时点、表现形式和波及范围自然也就有所改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