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又春我读经典(盒装)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赵又春我读经典(盒装)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盒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3801759
作者:赵又春 著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内容简介

  《赵又春我读经典(套装6册)》以小随笔形式,夹叙夹议,把对原文的注释或翻译、对别人误解的分析和批评、如何获得“达诂”的讨论和指点,融为一体,在求得对《孟子》恰切诠释同时,帮助读者轻松领悟原文,生发自己独特的看法。

目  录

《我读孟子》
《我读论语》
《我读周易》
《我读庄子》
《我读老子》
《我读荀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卷一 梁惠王上
  1.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开篇第一章,是曾经被普遍当做孟子“重义轻利”、“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的例证,指出孟子说过“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就等于宣布孟子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解释当时社会上国与国的争夺,国内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页)。冯友兰先生在其1984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还说:“孟轲肯定地反对谈‘利’。孟轲见梁惠王,粱惠王问他:‘何以利吾国 ’孟轲很不以为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该书第21页。以后征引冯先生言论,均出自此书,不再作注)这说明,有个时期,《孟子》是一开头就被误解了,或被有意地曲解了。
  很明显,孟子这里说的“何必曰利”,乃是不要把“利”当做兴国安邦的首要条件的意思,而且这个“利”是指“不顾他人,只求对自己有利”,即我们现在说的“自私自利”。因为他作的论证是:要是王(诸侯国的君主)、大夫和一般士人以至普通百姓,即全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只考虑怎样谋取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危矣”。这不明明是在批评这种片面的求利方式吗 接下他还指出,坚持这种谋利方式的人,其贪欲是不会满足的,总要觊觎他人(“不夺不餍”。此“餍”是“满足”义),以致干出遗弃父母(弃亲)、谋杀君主(弑君)这种不仁不义之事。这实际上就是说:只有倡导“先义后利”的求利方式,才能真正谋得利益。这也就是对梁惠王开头提小的“有以利吾国乎”问题的正面回答。这里,孟子完全是在运用孔子的“见得思义”和“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观点开导惠王。所以他的结语是:“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顺便指出,《左传 成公二年》中记有孔子的一段话:“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可以说,孟子是在运用这个“因果链”,教诲梁惠王应把行仁义作为求利的正确方式与途径,以达到他的“利吾国”亦即“平民”和“固国”的目的。他哪里是、又怎么会一般地反对人们特别是君主谋利!

 赵又春我读经典(盒装)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