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个性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性与个性

  • 版 次:1
  • 页 数:438
  • 字 数:38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725864
作者:王江松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内容简介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
首先,它们记录了一个60年代生人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走向更广袤的精神世界并在其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同老一辈一样,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构成我们的知识基础和精神背景。在厌弃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后,我们如饥似渴地寻找“真正的”马克思。我们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读了一遍又一遍。
其次,它们记录了一个60年代生人如何吸纳西方文化并力图使之本土化的过程。八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学热,遍及各个学科和文化分支的西学经典被译介进来,令人惊喜交加、目不暇接。四五卜年代生人完成了译介西学的大部分工作,而直接受益和*受益的莫过于60年代生人了——译者成年累月才能译出一本书,而我们在一个月内就能阅读十几本他们译出来的书。
再次,它们记录了一个60年代生人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坦白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结构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80年代我们基本不读老书,一是因为没有时间读,二是认为不值得读。
作者简介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母校东山学校、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1989年开始,在《理论信息报》、《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目  录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总序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哲学探源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抽象对立
 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
 三、实践哲学——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命运
 自然唯物主义在历史哲学中的命运——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把自然唯物主义直接输入历史哲学的种种尝试及其失败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主义历史观和客观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三、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科学人道主义化与人道主义科学化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二、史前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哲学探源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抽象对立
传统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竭力追寻隐藏于所有现象后面的绝对本质、整个世界的始基或本原。水、气、火、数、存在、理念、原子、太一、神、自然、物质、自我、绝对精神等等,就是哲学家们找到的所谓宇宙之根,那构成一切、规定一切的绝对本体。这些本体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性本体和精神性本体。有人主张物质是唯一本体,有人主张精神是唯一本体,于是双方为了确立自身,都不得不来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结果又引出第三种观点:认为世界有两个并列的本体。回顾这些追寻世界本原的哲学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有四种“本体论悖论”像梦魇一样地纠缠着这段历史。
  悖论1:一元论的自我否定——如果可以找到一个绝对的本原,用它来统摄一切构成世界,那么,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就是不可能的了。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找到一个绝对本原,一元本体论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A.如果认为物质是绝对本原,本质上包括精神,精神便失去其独立本质,因而世界就成为一种晦暗的、不透明的存在(物质不能反思)。这样一来,一切认识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本身就都成为不可能的了,因为能建立它们的精神被物质吞噬了。
B.如果认为精神是绝对本原,而物质失去其独立本质,精神就成为单纯透明的存在,成为一块其中连阴影也没有的镜子或“白板”,而纯粹的光明正就是纯粹的黑暗——没有对象,精神也不能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规定。
悖论2:二元论的自我否定——如果世界有两个本原的话,本体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个本原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彼此不可通约,不能转化。在这种绝对对立中,物质不能影响精神,精神不能认识物质,结果对作为整体的世界或“大全”就根本不能加以任何规定和说明。一旦加以具体规定,就必须要求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作用,而这就宣告了二元论的破产。
书摘插画
插图

 人性与个性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