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建国方略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6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40749
  • 丛书名:中学图书馆文库
作者:孙中山 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内容简介

  《中学图书馆文库: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几个重要方面: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的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作者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仙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国父”。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国共合作政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目  录
建国方略之一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自序
第一章 以饮食为证
第二章 以用钱为证
第三章 以作文为证
第四章 以七事为证
第五章 知行总论
第六章 能知必能行
第七章 不知亦能行
第八章 有志竟成
建国方略之二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纽约英文版自序
中文版序
篇首
第一计划
第二计划
第三计划
第四计划
第五计划
第六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序
卷一 结会
卷二 动议
卷三 修正案
卷四 动议之顺序
卷五 权宜及秩序问题 

 

前  言
  孙中山(1866—1925年),字逸仙,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894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作汇编而成。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三个重要方面,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从孙中山先生这部重要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其中关于社会建设的一些设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三章以作文为证今更以中国人之作文为“行易知难”之证。
  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然以其文论,终不能不谓为富丽殊绝。夫自庖羲画卦,以迄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今日中国人口四万万众,其间虽不尽能读能书,而率受中国文字直接间接之陶冶。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旅,亦皆号日“同文”。
  以文字实用久远言,则远胜于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之死语。以文字传布流用言,则虽以今日之英语号称流布最广,而用之者不过二万万人,曾未及用中国文字者之半也。盖一民族之进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国,吸收而同化之。所以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间有偶废中国文字之议,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
  夫前章所述机器与钱币之用,在物质文明方面,所以使人类安适繁华,而文字之用,则以助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顾古来之研究,非可埋没。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夫文字为思想传授之中介,与钱币为货物交换之中介,其用正相类。必废去中国文字,又何由得古代思想而研究之?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数据,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彼欧美学者于埃及、巴比伦之文字,国亡种灭,久不适于用者,犹不惮搜求破碎,复其旧观,亦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入学问故耳。而我中国文字,讵反可废去乎?但中国文言殊非一致。文字之源本出于言语,而言语每随时代以变迁。至于为文,虽体制亦有古今之殊,要不能随言语而俱化。故在三代以前,文字初成,文化限于黄河流域一区,其时言语与文字当然一致,可无疑也。至于周代,文化四播,则黄河流域以外之民,巴、庸、荆、楚、吴、越、江、淮之族,受中国之文字所感化,而各习之以方言,于是言文始分。

 建国方略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