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即席话语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多模态即席话语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075322
作者:张佐成 等著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共14章。第一章是导言,介绍全书内容要点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对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形成的三种理论方法的述评。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多模态即席话语、语境、互动机制和语料库构建这些重要问题的理论探讨。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是以商务话语、学术话语和媒体传播话语为例进行的多模态即席话语实证性研究的展示。第十三章涉及模拟商务谈判这种多模态即席话语的教学研究。第十四章对整个项目研究过程、成果进行回顾,对多模态即席话语分析研究取向、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提炼,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目  录
第一章 导 言
一、研究目的
二、各章内容简介
三、研究成果的意义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三大理论方法述评
一、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
二、多模态互动分析
三、语料库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四、上述三种理论方法对研究多模态即席话语的启示
五、结束语
第三章 多模态即席话语的分析范畴
一、话语研究背景上的即席话语
二、多模态即席话语的特点
三、多模态即席话语分析的层面、单位和切分方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般涉及即席话语往往关注它的现场性,即话语发生的时间、空间、场所、活动等(顾曰国1999; Gu 2002; Gunnarsson 2009)。现场性特征无疑非常重要,但我们发现在即席话语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到多模态性、动态性和复现性这些特征。即席话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类互动。Fiske (2011)指出,人类互动是人类以意义交换为目的的活动,包括意义沟通、协商和传递。意义传达和转递,作为社会行为,需要借助各种社会符号或者模态( Kress&van Leeuwen 2001,2006; Norris 2004)作为中介来进行。因此,人类互动具有多模态的特征。动态性体现在作为人类的活动和实践,即席话语表现为一个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的动态过程。即席话语动态性当然首先是由其现场性决定的。同时,即席话语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的行为,不仅涉及言语行为,也涉及各种非语言行为,以及各种包括身体使用在内的工具化和技术化行为。即席话语的连续性强调话语的发生是在特定时间、空间和文化语境内的持续行为,而不是分离的片段。这与即席话语是意义交换的本质相关。现场性和动态性并不意味着多模态即席话语是个别或随机的行为。相反,即席话语具有自己的复现性,话语生发有可以辨认的形式( Gu 2006; Norris 2004)。一方面,人类互动是意义交换活动。意义的产生、交换和消费是有历史和现实条件限定的。人类在以往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构成人类的意识( Vygotsky 1978),经由历史沉淀,形成某种特定意义,构成一个个认知图式,成为当前互动过程的中介。人们根据所处的时空条件来调用历史形成的认知图式(这种调用可以是有意识地也可以是无意识或自动地),对它进行更改、更新、提升来进行当前的互动。这是即席话语复现性的一个体现。另外,人际互动是人类的行为,包括语言使用和其他模态的使用。每个模态都是一套符号系统,表达特定意义及潜在意义。这样,人们运用这些物质性或文化性的工具进行活动就不完全是私人的而是社会性的活动( Vygotsky1978; Engestrom 1999)。这类社会性活动往往有章可循。关于话语体裁的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例证。体裁是人们对反复出现的交际情景的修辞反应( Miller 1984)。也就是说,尽管某个具体的交际情景看上去是现场的、暂时的、个别的,但是该交际情景的处理却受体裁的限制,从而使该交际事件成为体裁存在和分类的一个具体实例。具体的即席话语反复体现着话语体裁的特征,这是即席话语复现性的例证。

 多模态即席话语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