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87311
  • 丛书名:文明起源的神话学研究丛书
作者:谭佳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探讨中华文明与中华神话学的关系。利用渊源和土壤、引进与转型两章讨论*点,即中国神话学为何须有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视角,用方法与证据、神话与古史探讨已经有的中国神话学能在中国文明探源方面总结出哪些特点和经验。
 
内容简介
  将上古区分为神话和信史,并加以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最重要的实践之一。“神话—古史”话语系统对立互补、缠绕共生的关系及发展过程是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与认同中非常重要的面相,但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本书在重勘“神话”进入中国学术界过程的基础上,探寻“神话—古史”话语的呈现方式、研究方法及历史价值,挖掘其潜藏的思想性因子及可反思之处。   
作者简介
谭佳,女,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长。
目  录
引 言/001
绪 论/004
  第一节 作为学术话语的“神话—古史”/005
    一 理解上古的三种话语/005
    二 “神话—古史”的联袂互补/010
    三 神话与历史/013
  第二节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018
    一 基于“神话—古史”的中国考古学/018
    二 中华文明起源特性与神话学研究/024
第一章 文化渊源:“神话”的土壤和引进/031
  第一节 晚明与晚清的西学分类及启示/032
    一 “天”与“神”:晚明的西学认知关键/033
    二 晚清的延续与观念危机/037
  第二节 “神话”的偶现和最初引进/04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引  言

从古至今,如何走近与理解上古,如何研究神话与古史,这并非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或其他任何一门学科能单独处理的问题。神话与古史的关系在根本上形塑和制约了今人对传统、历史、文化、价值认同等诸方面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和不同的研究范式,导致上古于时人之意义有本质区别,尤以有无“史”字为分水岭。“古”加上“史”——“古史”,这个称谓宣告着传统的解体与被颠覆。在“古史”的现代研究范式之前,“古”是一种信仰,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神圣源泉,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先验合法性,是真实的信仰叙事。然而,当把“古”理解为一段起源意义上的普通历史时,势必首先面对那些无法穷究、无法说清、无法辨识客观与真伪的现象与问题。处理这些现象与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国“神话”及中国神话学发生,并且参与现代学术建构的过程。不妨说,将上古历史区分为信史和神话,并把神话加以科学性、实证性研究,这是中国20世纪学术史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只有神话与古史联袂呈现及其内在话语实现完整统一建构,现代学术的整体转型才能有基石与土壤。
鉴于此,本书将使用“神话—古史”这样的书写形式,旨在强调二者共生互补、一体两面的特殊关系。“神话—古史”的话语系统不仅参与,而且主导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甚至还在“中华民族”和现代性认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晚清社会及其学术转型开始,神话资源一直形塑着“中国”认同。尽管当时知识界有“孔子纪年”与“黄帝纪年”之争,对“中国”历史应该从何时开始、包含哪些范围等问题各执一词,但是各论派必须共同摒除传统的华夏认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要将追祖溯源作为实现认同的唯一方法,而追祖溯源的过程就是中国神话学发生并主导完成的过程。从更深一层来看,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诉求往往在其遭遇外来对抗时被聚焦和凸显,比如南宋、晚明莫不如此。然而,内忧外患的晚清还与它们不同,晚清不仅面临外来文明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冲突,而且有内在的政治认同危机。故此,当时有识之士大都会聚焦“民族”“种族”“神话”等新的词语,希望对内重构一个中华认同体(尽管在对待清朝的正统性上有分野),对外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或“种族”,从而与外来文明分庭抗礼。中国“神话”及中国神话学出现的契机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