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边走边读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8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5708893
作者:闵惠泉 著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编辑推荐
  《边走边读》,不是在写一本旅游札记,而是想表达一种人生与书相伴的状态。 “道路——而非著作”,说得真好!闵惠泉的《边走边读》,亦是受大师的启发,虽有东施效颦、狗尾续貂之嫌,有心传递的却是这样一种心态。热心和好奇的读者,或许能从这本小书中看见一个在大学圈里混迹了多年的教书入、读书人、出版人,闲时读书,因感有得的书人小语和一点思考。 
内容简介
   《边走边读(书人书语)》为作者闵惠泉几十年来 读书、教书、做书、写书的结晶体会,收录了作者二 十年来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书评、读书笔记三十余篇, 主要涉及文史和新闻传播两个领域。所评之书,既有 经典著作,例如《列宁全集》第43、52卷,也有热门 读物,例如《中国民族性》、《第二曲线》等。从中 可以看出作者涉猎之广、思考之勤。
作者简介
  北大幼儿园、附小、附中,北大哲学系,机缘巧合算是北大土著;北大硕士、中传博士,忝列教授,无留学、游学之经历谓之土鳖;读书人、教书人、出版人,一路行走,后知后觉,略窥书中天地。著有《未来学》、《科技文明》、《跨文化传播》(合译);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目  录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进步了吗?
  ——读《中国民族性》(一)随想
民族性格的自我确证
  ——《中国民族性》(二)评介
诺贝尔奖:一个世纪的走向
  ——《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读后
聆听大师之言
  ——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札记
走向成功的心路
  ——读《漫话蔡志忠》
交往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后
面对变化的挑战
  ——读《第二曲线》
人的色彩与理论的色彩
  ——读《苏菲的世界》随想
男人的逻辑与女人的逻辑
  ——乔斯坦·贾德《虚伪的生命》解读
生存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生存
  ——读解《纸牌的秘密》
女性的崛起
  ——读《女性大趋势》漫笔
纸币上的人物
  ——《国际货币》览后
在“孤岛”上邂逅霍金
  ——读《霍金讲演录》札记
感悟心灵之旅
  ——《走进神圣》后记
智慧的职业与智慧的流向
  ——读《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随想
时代变迁与科学家的风格
  ——读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札记
济助文明之不足保持文化于不坠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断想
庄子的语言艺术
  ——从传播的角度看《庄子》
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
  ——崔岱远《看罢西游不成精》(代序)
诺瓦里纳在说什么?
  ——读《倒数第二个人》管见
列宁晚年的两种痛苦
  ——读新版《列宁全集》第43、52卷札记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媒介事件》中文版序
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谱系
  ——写在《国际关系与语言文化》出版之际
电视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读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
后读书时代的来临
  ——读书史刍议
塑造阅读未来的两种力量
  ——《阅读的历史》等书读后
亦近亦远:数字化媒介时代中的新地理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读后
网络化时代与传统媒介生存
  ——《即将消亡的电视》序三
另类传播学术语
  ——读莫里斯·列维《传播学的100个术语》札记
传通与无法传通
  ——读多米尼克·吴尔敦《信息不等于传播》
“宣传”是邪恶的吗?
  ——爱德华·L. 伯内斯《宣传》读后
沉静的眼平和的心
  ——《科技文明》后记
后记  读书不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我们进步了吗? ——读《中国民族性》(一)随想 每 当年末岁首或者一个时代与世纪之交,当历史旧的一 页就要 合上、新的一页即将掀开之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乃至一个人的心态 总是十分奇特和复杂的。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着 自己的得失功 过、满足和缺憾、值得发扬光大的以及需要否定和抛 弃的。孰优孰劣? 何去何从?总之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结。
然而,这种思考不论触及哪个方面,常常伴随着 情感与理智上的痛 楚。因为只要勇敢地正视自己,除了会看到引以为荣 的进步、成功,看 到自己的真、善、美,也会发现某些失败、病态,自 己羞于人知的假、丑、 恶。不过最为痛楚的,莫过于自己或他人触动了属于 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乃至一个人的“根”这样一类东西,这也许是人性 的弱点。
什么是属于“根”的?这就是诸如本性、祖宗、 传统文化、民族性 一类的问题。议论它的优劣、长短,是十分不易的。
比如,对“根”的 问题一片赞扬、言过其实,难免使人昏昏然,自以为 是、不求进取;如 果批评得尖刻或过火,也会令人无地自容、自卑自贱 ,精神由忧而衰 直至信念皆无。反之,如果批评得不够、无关痛痒, 又会使人不以为 然、不为所动,认为这是吹毛求疵。由此可见,如何 对待“根”这一类 问题,除了有个立场、观点的问题之外,也有方式、 方法、时机以及心 理承受等方面的问题。
沙莲香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性》(一),涉及的 就是一个中国“根” 的问题。作者立意高远,试图捕捉到中国人灵魂中、 民族性中富有光彩 的东西,扬弃那些阴影和流弊,以振奋民族的精神, 使中华民族当之无 愧地自立于今日世界民族之林。作者的这种志趣是令 人赞叹的。
这本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史料比较翔实 。作者积几年的 心血,翻阅了大量的中外书刊,把历史上一百多年来 有关研究中国人的 主要著作及其主要观点,筛选编制成册,全书包括了 71位中外学者或 著名人士的500多个主要观点,信息量大、内涵十分 丰富,是一本可读 性很强的、颇有价值的书。其二是易于明辨和对比。
俗话说,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的民族性问题,既由 中国人自己剖析、 自己讲,同时也听听异域的外国人以及海外同胞们的 意见。两相对照, 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民族性 ,无疑是提供了一 面可以借鉴的镜子。
当然,书中的那些看法有褒有贬,有的一针见血 、入木三分;有的失 之偏颇、流于肤浅,甚至个别言论也有点恶语伤人。
但是总的来说,在 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中外人士对中国人、中国民 族性研究的历史 面目,留下了他们思索的印迹。

 边走边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