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汉译经典名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民主与教育-汉译经典名著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4749008
  • 丛书名:汉译经典名著
作者:(美)杜威 革和,薛绚 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编辑推荐
      1)不仅是一部教育思想著作,更是一本每个意图伸展自己志趣的人应该读的书。
  对于人类文明以及教育的发展,为什么来到今天这里,杜威以他深邃的思考,尽可能浅显的文笔,做了一次兼顾总结与展望的说明,陈述一个置身在所谓“民主”社会里的人,应该如何面对“教育”这件事──教育下一代,也教育自己。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家长,可以了解对自己与学校,应该抱有哪些认识与期待;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困顿与不足,根源问题何在;教育者,可以明白今天所有改革的盲点何在;政治人物,可以清楚自己正在如何或直接或间接,或帮助或摧毁自己社会的教育,以及未来。这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上的一部划时代著作。
  2)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思想下,他又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教育是解放个体的一种途径,是帮助个体朝着恰当的个人和社会目的持续不断的生长的途径。在杜威看来,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之间*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教育的必要性所在。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而生命则“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
 
内容简介

  《民主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有影响力的著作,它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之一。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引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思维,中国五四时期的胡适等人也倍受启发。杜威1884年取得约翰霍普金斯哲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密西根大学,开始关注教育课题。1894年至芝加哥大学任教。彼时,一派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实用主义——方兴未艾,杜威为詹姆斯的学说撼动,原先的唯心思想遂而转向实用关怀。这段时期杜威开始尝试落实教改理念,他创立实验学校,实施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法。1904年杜威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此度过最后的近四十年学术生涯。在此多元思想激荡的环境里,杜威不仅在知识论及形上学的题目上著述颇丰,也延续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兴趣,陆续完成《我们如何思考》(1910),及《民主与教育》(1916)。后者完整体现了一个将哲学、心理学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实用教育哲学体系,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最经典之作。杜威同时也投身公众议题、平权运动,是重要的社会评论家。
  译者简介:
  薛绚,台湾翻译家,译有《费正清论中国》《世界、文本、批评者》等著作。

目  录
导读
前言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之必需
第二章 教育是一种社会功能
第三章 教育是指导
第四章 教育即成长
第五章 准备、展现、正规训导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与进步的教育
第七章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第八章 教育的目标
第九章 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为目标
第十章 兴趣与纪律
第十一章 经验与思考
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考行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摘

教育与沟通教与学对于社会生存之必要是显而易见的,此陈述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强调它正是为了要避开过分学校式与拘泥形式的教育观念。上学当然是调教孩子的重要传承方法,但这只是方法之一,而且与其他教育途径相比也是比较表面化的。我们必须先理解更根本而持久的教育有多么重要,才可能说出学校教育确切的来龙去脉。社会不但凭借传递与沟通才能持续存在,而且可以说就存在于传递与沟通之中。英文中的共同(common)、社群(community)、沟通(communication)是同源的字。人们由于彼此有共同点而聚为社群;社群中的人因为能相互沟通而有共同之处。能使人们聚集成社群或社会的,一定是共同的目标、信仰、希望和知识,即相同的思维与判断,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志趣相投。这些东西不可能像传递砖头那样交到下一个人手上;也不能像分食糕饼那样切成几块和别人一起吃。沟通既要使人与自己达成共识,就必须激发对方与自己相似的感性与知性意向,比如对于期望和要求的反应态度与自己一样。 人们不会只因为彼此住得近而成为一个社会群体,反之,彼此生活距离远到不可能再有人际影响,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社会体。相隔几千里的人可能因为一本书或一封信而产生情谊,彼此的关系比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还近。人们也不会因为工作目的相同而组成社会。例如一台机器,所有零件为达成一个目的而合作,却不会形成一个社会。假如每个零件都意识到共同的目标,都关注这个目标,都针对这个目标调整自己的作为, 它们便形成一个社会了。 这是需要靠沟通来达成的。每一个分子必须知道其他分子在做什么,也必须设法使他人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进度。要先有沟通才会有共识。 ……


 民主与教育-汉译经典名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