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莫斯科)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中俄石油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莫斯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4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2146054
作者:王涛 主编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4月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石油工业正处在稳定发展时期,天然气勘探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仍然不能适应国内经济长斯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三分之一的原油依靠进口,而且资源接替紧张的矛盾始终未能缓解。因此,必须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国内石油资源潜力还很大,新领域也很多,勘探大有可为。根据新一轮石油远景资源量预测,目前石油资源的探明率还不到30%,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也只是预测储量的8%。在中西部勘探程度地区,继续找到大油气田的前景广阔,在东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兴未塬所覆盖,地下地质条件也极为复杂,如克拉通盆地内部碳酸盐岩、前陆盆地高陡构造带以及大范围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等都要求在勘探理论和勘探技术方面有所创新。
目  录
油气生成的地质动力学构想
中国陆相油气理论研究新进展
气态烃、液态烃的古地温、压力和地化成因条件及其对油、气、凝析油勘探的预测方法
沉积盖层中油气生成、形成及分布特征——以滨里海、卡拉库姆和东西伯利亚沉积盆地为例
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远景
油气聚集环带和油气富集中心——以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为例
中国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特征
世界碳酸盐岩含油气,陛的基本规律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西伯利亚地台碳酸盐岩古老地层的含油气性
里海盆地的油气地质及油气分布特点
沉积盆地基岩的含油气问题
沉积盆地的基岩含油气层
基岩储集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动力学构想
本文阐述的油气成因构想的基础是油气生成过程与整个岩石圈的全球演化过程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的观点。油气是岩石圈的产物,所以,逻辑上可以设想,油气的整个“生命历程”首先直接取决于岩石圈的演变。根据威尔逊原理及其发展,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岩石圈演化旋回分为两个阶段:大洋(造洋)阶段和大陆(造陆)阶段(加弗里洛夫,1985)(图1)。
 造洋阶段是早先存在的岩石圈由于裂谷作用而破碎和裂解的过程,并通过扩张作用而形成新的洋壳。这个阶段可分为以下几个幕,即初始裂解、大陆裂谷、海洋裂谷、海底扩张、局部俯冲和全面俯冲(俯冲仰冲幕)。因此,造洋阶段的特点是一个完整的大洋开启和关闭的旋回。
  造陆作用表现为大陆岩石圈的加固和厚度加大,包括以下几个幕,即克拉通化、坳拉谷、台向斜、地台、后地台活化。
  在上述各幕中,我们认为对油气生成最有利的是海洋裂谷、局部俯冲和全面俯冲幕(俯冲一仰冲幕)。
  我们之所以持这种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依据:
  (1)在这些幕期,在相对局限的地区内堆积了大量的、含残余有机物的沉积。
  (2)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的高热流和强烈的构造活动对于有机物快速(地质意义上)演变成烃类气体和液态石油起了决定性作用。
除此以外,岩石圈演化的这些幕期使地壳最大限度的开启,这为地表和深层之问的流体交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中俄石油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莫斯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